塗鴉也可以是一種藝術形式
18 年前 - 關於Banksy的介紹很多,他的塗鴉也很有名,但我最喜歡的還是他在巴勒斯坦隔離牆上一系列的反戰作品,因為除了嘲諷,還有提醒,以及希望。
畫作鑑定的複雜問題,牽涉到的不僅是證據而已....
18 年前 - 泰莉十五年前在廉價商店花了五塊美金(店家也只開價八元,她還多殺了三塊錢)買了一張畫,後來有人告訴她,這可能美國名畫家波拉克(Jackson Pollock)的真蹟,價值數千萬美元。
空有硬體,但缺少軟體永續經營,是台灣文化建設的最大問題吧...
18 年前 - 我看看窗外撲起的海浪,一個窮鄉僻壤的小鄉鎮圖書館長,如果沒有作為,守著破舊圖書館,也沒人會責怪,但如果肯抓住每個機會,有些圖書館就會翻身起來。這個能看到海的圖書館,如果沒有窗明几淨的空間和數量不少的藏書,看海讀書的韻味,就會減少很多罷!
有關擠奶器的"省思",太爆笑了
18 年前 - 我同學的結論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鄰居的重要性。」 我的結論是:這個故事告訴我,同學的重要性。有這麼有趣的同學,要得憂鬱症真的很難。
啊,我也想聽巴奈…
19 年前 - 以下是我對於過去一年台灣藝文事件的若干記憶,純粹個人,絕不週延,絕不客觀:
這樣看來,我的確是個肚子不餓的人....
19 年前 - 腹餓則食,心虛則寫,應該是自然反應、反射動作,為什麼ㄍㄧㄥ很久?是因為不夠餓,不夠想寫?
畫境與實境的交融迴想
19 年前 - 然而一路上,路邊都是麥田,那時,我便想起了梵谷。在羅馬,我其實不常想到他。可能是因為,那裡充塞了太多龐大可以聯想的事物,而要想到梵谷,需要很純粹。(至少在情緒狀態上來說,至少對我而言。)
19 年前 - 因為「部落格的生命是作者給的。」而且你也將永遠無法預料,你的讀者可能因為你的某句話或某個觀點,而從此改變了他的人生。
不知這算不算背叛,總之對我個人這是一部打呵欠的電影
19 年前 - 這是一個關於背叛的故事:易先生背叛了他的國家、背叛了救他的女人;王佳芝背叛了自己早先的愛國情懷、背叛了她的同夥;易和王在面對「愛、不愛」時其實都是自欺,在情感上背叛了自己。李安在一個訪問中曾說,他是回應張愛玲的「感召」(calling)而拍這部電影的,然而,在重新創造他的「色?戒」時,李安多少...
多麗斯‧萊辛專訪
19 年前 - 我不認為小說將被任何東西所取代,因為小說十分方便,能夠放在書包裡面,也可以在床上閱讀。但在網路上或者電腦上閱讀就不那麼方便了,也許今後會變得方便一些。我從來都不為小說的未來擔憂,我認為,事情永遠都會是這樣,總有一部分人會對文學感興趣,儘管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喜歡。
多麗斯‧萊辛的作品《第五個孩子》的讀後感
19 年前 - 有些時候,我們沒有辦法意識到自己對待與我們較於不同的人,是用什麼樣的態度,我們總以為自己能夠包容所有不一樣的事物,直到這樣的事物存在於我們的生活,離我們很近的時候,我們能呈現出來的樣子又是什麼?
2007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簡介
19 年前 - 綜觀萊辛的創作生涯,並非向主流價值靠攏,而是呈現另類的價值觀,從而探討邊緣人的生命。或許,這就是創作的本質。
沒有朝九晚五,時間更容易變得零碎
19 年前 - 羨慕譯者悠哉的生活嗎?那你可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在上班時間遇到街坊鄰居和親戚們,總是引來狐疑的眼光,以為你游手好閒,家裏的長輩也總以為你的時間比別人來得多。
台灣還有「小小」、「有河」,真幸福…
19 年前 - 任何一家獨立書店的永久打烊,至少意味著一段文化生命的死亡,一個人文時代的結束。科迪不見了,找不到第二家來代替它;高譚消失了,從此再也看不到智者垂釣於斯。獨立書店的西風殘照,象徵了時代變遷下的現實與哀歌。
這才叫替別人寫序!!
19 年前 - 新世代作家耽溺於抽象想像與虛擬實境時,吳明益追求的是文字的行動與實踐。他傳達的資訊不是普通常識,而是深刻的知識。當他敘述一隻蝴蝶的生命時,那些可信的資料絕對不是在網路上搜尋,而是他在長程的道路上親眼觀察而累積蒐集。
驚悚大師到書店不請自簽,呵呵
19 年前 -
白先勇寫了二十幾年的《紐約客》終於出版囉^^ 當然還有出版界的壞消息....
19 年前 - 面對當今社會世俗化和文化淺碟化的態勢,也許文學作品也要有不同的行銷推廣方式。爾雅出版方式的改變與轉型有其必要。但是鼓勵閱讀好書,鼓動整體社會的閱讀風氣也許才是根本之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