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年前 - 我們看到報章雜誌常報導部分資本社會定義「成功」的人去世後,總是留給後人無限追思。 「媒體塑造的那種成功類型」,常脫離不開有權、有錢、有能的人,對弱勢族群無私的付出的這群「有愛」的人,好像總是少了幾分媒體的重視。 我無意批評逝去名人的種種,也不否認「有權、有錢、有能」是人生奮鬥的目標...
17 年前 - 一句「幹」在「有品」運動中絕對被規類為「無品之徒」,那一句「靠」呢? 那我們總統高位在選舉時的競選文宣寫「他馬的」,這算是有品嗎?「草之擺」呢? 我不為哪些隨口的話下有品沒品的定義,只是想問: 有品沒品是「誰」來定義?「如何」定義? 這可是一個大大的學問,總不會「官大學問大」...
17 年前 - 台灣子民顯然相當寬容。 寬容到讓製造白色恐怖歷史的人,不但沒有得到應有的譴責,還被台灣當成英雄,立碑、立館、立銅像紀念。 一旦英雄的身份被確立,教科書便杜撰他兒時看魚激起人生奮發向上的故事; 一旦英雄的形象被塑造,集權國家才有這種各縣市都有他雕像的現象,在民主台灣竟氾濫成災,而且...
17 年前 - 「識正書簡」說來還真繞口,老實說,個人還第一次聽到這名詞(這詞誰發明的啊?還是本來就是成語?)。 「識正」在台灣根本不是問題,幹嘛畫蛇添足? 因此我讀馬英九的「識正書簡」,怎麼看怎麼覺得本質就是:「識簡書簡」。
17 年前 - 政府實在敢做不敢當! 因為行政院院會二月二十七日曾志朗表示院會決議,將故宮南院變成花卉博物館。 黑紙白字的事情,現在看到嘉義人群起抗議,馬上更弦易轍的說:政院原本就是「故宮南院+花卉館」的構想。 構想?夠了。 那嘉義人是在抗議辛酸的? 自稱高級外省人、稱台灣鬼島、稱台灣人臺...
17 年前 - 蓋伯爾和男孩的養母唐娜(東妮克蕾特 飾)聯繫上後,才發現這名男孩重病在床,心懷憐憫之情的蓋伯爾(羅賓威廉斯飾演)開始試著主動接觸男孩,但事情卻遠比他所想像中的複雜。 他開始發覺這對母子接近他並不單純,而這場惡夢讓他逐漸分不清真實與虛幻……。
17 年前 - 消費券的發放標準只限定在「高學歷」的失業人口,就白領階級與高教育的族群可領,那學歷不高的勞工與藍領階級是怎樣,根本是政府帶頭提倡階級意識嘛。 有人說這是治標的政策,我看來連治標的效果都沒有,舉債政府看來也無所謂,錢多也不是這樣亂灑,莫名其妙。
17 年前 - 非主流顯然是中台禪寺的特色,因為中台禪寺的造型絕對突出(金碧輝煌,不太像寺廟)、經費絕對所費不貲(花了四十幾億),而且中台禪寺的代表人物唯覺老和尚有絕對的入世精神(政治上,明確選邊)......
發行人
hxajgun報的手機版
我參與的主題(0 /0)
訂閱報(0)
熱門關鍵字
訂閱動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