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年前 - 人能相處在一起是有緣的,神父和阿麗有時會到我們家坐坐,我先生(施先生)和神父差十歲,就像兄弟一樣,神父有事情會叫他做。95年我先生忽然腦溢血昏迷三天,神父每天到醫院為他禱告獻彌薩,還幫他傅油他把我們大家都當自己的家人 神父 謝謝你給我們那麼多的回憶。你不會寂寞無伴,因為我先生在天堂等你,你...
17 年前 - 戰地風情不只馬祖獨尊,台灣本島的滬尾砲台也可陽春的體驗一番啦。 滬尾砲台有收票口,看來似乎需要少量銀兩才能入內參觀。當時我比較想知道彥彥要不要門票,因此當我詢問售票員要幾張門票時,售票的阿姨說: 「如果你手上有發票,一人只要捐一張即可進入滬尾砲台」。 簡單的說,幾乎是免費入園(很...
17 年前 - 拜活動之賜來雙溪,繞雙溪,其實也只見到雙溪的一小部分而已,不過雙溪在我心中的印象,已在這幾個點停格,或開始。 以上雜寫不是很主流的旅遊景點:雙溪。
17 年前 - 這個社會充滿許多沽名釣譽的故事,哪管是販賣欄位的新聞記者,或政治人物虛偽演出的「好人好事」戲碼,很多都是被製造的愛心與廉價正義。 選舉過後不需要愛心光環時,社會、新聞集體消費的愛心大概只有剩餘價值。
17 年前 - 這張照片是樂靄賓神父掛在門上,七十三年距今二十五年,那時候本篤會家庭樂團剛成立。 樂神父把這紀念獎巾掛在門上掛了二十五年了...... 因為神父走了,神父房間的門已經鎖上,只能看到這幅獎巾。
17 年前 - 我們看到報章雜誌常報導部分資本社會定義「成功」的人去世後,總是留給後人無限追思。 「媒體塑造的那種成功類型」,常脫離不開有權、有錢、有能的人,對弱勢族群無私的付出的這群「有愛」的人,好像總是少了幾分媒體的重視。 我無意批評逝去名人的種種,也不否認「有權、有錢、有能」是人生奮鬥的目標...
17 年前 - 專屬一個人
發行人
hxajgun報的手機版
我參與的主題(0 /0)
訂閱報(0)
熱門關鍵字
訂閱動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