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台灣在觀念上如何進步,你還是可以察覺到這個社會仍有相當強的保守的、偏狹的、不平等、不重人權的觀點。特別身為一個在社會結構中原本就是弱勢的女性來說,這些言語或觀點都是切身之痛,更別說台灣在國際世界中也屬於邊緣又弱勢的位置,讓台灣女性也要在這種雙重弱勢的地位中驚恐於一些莫名其妙的意識形態。
來源:哈囉~ 馬凌諾斯基
在曼谷,耳邊聽到是英文,看的多是白種人。這些白種人列強侵略在曼谷常看得到。
我是屬於鄉村的,坐車八小時多到Mae Sot鎮上,英文突然消失了。
這裡有些人們的母語是緬甸話,泰文不是很通。但她們的和善,語言變成不是很重要了。
來源:Gaze Me&You
的確,這次他們卯了勁,有了英國首相布萊爾的支持,Bob Geldof拉著U2 Bono的手,開始另一次邁向正義的長征(The Long Walk to Justice),與二十年前不同的是除了Geldof說不要捐款而要參與者的聲音外,還有AOL的線上即時轉播與可隨時上網欣賞的精彩片段(觀賞的視窗旁邊還有買賣表演歌手/團體的CD,紀念品,T恤的方便按鈕),有蒐集部落格RSS的科...
韓國人的決心,展現在他們影展的主席金東虎身上,親切的笑容,加上跑台灣選舉般的地毯式拜訪,幾乎每個影展的策展人每年都會齊聚釜山,來挑選亞洲片參展,像是坎城、柏林、東京、溫哥華、西雅圖、倫敦、香港等等電影節的選片人,今年都來了。
來源:hoij
這裡的杜比是驚人的,我們的聲音在此接無所遁形。這些微弱的聲音竟然可以造成我置身其中的錯覺。曾經,我在台北的戲院試片時,聽著杜比音響中一些現場聲音似乎不見了,我懷疑地打了電話給杜篤之大哥,深怕他遺漏了什麼,他只回我兩句,【不用怕,戲院設備太爛了】。
來源:hoij
因此,我要說得是「什麼是台灣」?而不是誰的台灣,還有對台灣的權力義務。你如何描述台灣?用地理資料、人口統計、經濟指標還是文化產品?當你從政權轉移、政治事件的角度來談台灣時,充其量只能解釋「台灣不屬於中國」這件事,可是,這對聽的人來說有意義嗎?可以幫助他知道台灣嗎?當他連台灣的樣貌都勾勒不清楚,誰有空管你落落長的國族史,搞不好他還會跟你...
但是,身為一個台灣人、身為一個外交孤兒,服務的背後還是得頂著外交的目的。有時候上了媒體(不論台灣媒體或邦交國的媒體),都已經不太曉得這個行動的本身,到底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台灣。而且也覺得矛盾,不曉得究竟只是為了想助人而助人,還是想破除台灣人只會捐錢的迷思。
使用簡體中文可以汲取到繁體中文的資訊,使用繁體中文不一定能吸收到簡體中文的資訊。
那,繁體中文在感情上、歷史上、文化上的價值,只能對學習中國文化的人起作用,剩餘的還有什麼價值去說服外國人使用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