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無恥行銷》這本書根本不能算「行銷」書,反而比較類似心靈雞湯這種激勵書,鼓勵讀者勇敢推銷自己,就像小朋友在課堂中聽到老師問問題後奮力舉手一樣的姿態。
認真看了看,當時顯然有某種商業機制在後面做推手讓大家串連,所以某一個版本裡的問題看起來是經過企劃,全部的問題都扣著「blog」這個主題發問,頗有條理,其他的版本一看就知道是年輕人無厘頭式的問題,有的問題很有意思,有的則白爛得不可理喻。
什麼叫「It Girls」呢?那是美國傳媒對「外形能力樣樣皆能的女孩」的封號。你必須既年輕、又樣貌動人、還要多才多藝,才能被冠以如此稱號。琳賽羅涵的優秀從此可見。(Alice云:越壞越紅,正是開創型個性的特色,只可惜我不是開創型的....)
因為最近沒文章好寫,剛好有人找罵挨,我就順便推一把。先要強調一點,比起MSn,我其實一點都不討厭Yahoo!;但是yahoo! 奇摩給我的觀感比MSn 還討厭。
當部落客不告而別後,網路還原網路曾經跨越的時間空間障礙。特別當你並不真正認識部落客本人時,情況愈是如此。
在那些經驗所累積的經驗法則是:要從來來去去的在職、新進設計人員裡去區別所謂的「好的設計人員」和「資深的設計人員」,大概就是從設計習慣去著眼觀察起。
這個新電視運動其實跟新民進黨運動有異曲同工之妙,可能都曲高和寡,可能都乏人問津,但是與其說「新」,其實是要大家回想自己看電視的初衷,想想自己看電視的方式和心態是否變質了?是否被電視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