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年前 - 十二因緣(dvādaśāṅga-pratītya-samutpāda)是佛教重要理論之一,是釋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指從「無明」到「老死」這一過程的十二個環節,因緣相隨,三世相續而無間斷,使人流轉於生死輪迴大海,而不能得以出離。
15 年前 - 以下是藏傳佛教裡一些常用稱呼、名詞的簡單解釋。
15 年前 - 剎那表示極短的時間,梵文為ksana。那麼剎那到底有多短?不同經典裡有不同的說法,剎那共有三種不同的時間長度。
15 年前 - 「劫」亦有譯為劫波、劫跛、劫簸、羯臘波等,是佛經中常見的時間計算單位,梵語為kalpa。
15 年前 - 正業: 又作正行、諦行。指正當的合乎佛教的活動、行為、工作。也就是不殺生(五戒之一)、不偷盜(五戒之一)、不邪淫(五戒之一),不作一切惡行。
15 年前 - 正確的知見、正確的思想觀念,又作諦見。如實了達宇宙人生的真理:明白因緣果報、緣起性空及人人皆有佛性等道理,遠離唯神、唯物等謬見,改正偏執的思想及迷惑顛倒,即稱為正見。
16 年前 - 八正道(梵文Ārya \'ṣṭāṅga mārgaḥ),也叫八支正道、八支聖道或八聖道,是指佛教徒修行達到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種方法和途徑,故又稱八船、八筏,又可理解為八諦:見,念,語,行,受,治,意,定。梵語「正」也有「圓、全面」的意思。一般都將八正道作為三十七道品之總結,並最後歸結為戒、定、慧...
16 年前 - 噶舉派(Kagyu)是藏傳佛教的四大教派之一,藏語「噶舉」中的「噶」字本意指口,而「舉」字則意為傳。故「噶舉派」一詞可理解為口傳宗派。另外,由於噶舉派僧人的僧裙中加有白色條紋,又俗稱「白教」。噶舉派是後弘期西藏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由馬爾巴創立,承傳至今。
發行人
satans報的手機版
我參與的主題(0 /0)
訂閱報(0)
熱門關鍵字
訂閱動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