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做了一些政府沒能力,或者想把這些議題交給民間部門來處理的事情,但是他們在資源競逐的結構限制下,一樣透過「問題化」「他者化」「種族化」的過程來爭取資源,並且同時確立「我們」的優越性。
知道嗎?為何世界新聞獎,總是戰爭、災難,得首獎?!
為何很多流傳許久的照片,都是悲劇?!
為何現在還是很多人愛拍,低層、小孩、消失聚落、弱勢呢?!
災難現場到處可以看到老老少少的外籍醫生護士,他們從德國、法國、奧地利、 澳大利亞、美國 …… 等世界各國來到馬其頓,他們獨來獨往,車隊直接殺進災難現場,衣服一換,直接看病。他們穿著樸素,啃麵包、喝白水,穿梭在骯髒、有臭味的難民營裡。
我們首先的任務顯然是幫助那些危難中的難民,然而,一旦脫離險境,這些難民的基本需求仍然存在,盡管他們的受關注程度大不如前。
一般人習慣用二分法來對「國際非政府組織」與「國內非政府組織」進行界定,認為前者的工作是以外國事務、或是逐漸受到國際間重視的領域(例如,環境)為重點,而後者的工作範圍侷限於本地,並且著眼於當地所關懷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