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國拯救經濟方案瞄準推動基礎建設,政策積極作多,提供相關產業絕佳成長契機,其中又以水泥、鋼鐵可望成為優先受惠族群。
為什麼一個相對封閉,又不太受金融風暴影響的地方,會有必要在最快的時間推出最大規模經濟振興計畫來挽救經濟?為什麼一個原本世界上成長最快速的地方,會需要以最強的力道來自救?問題可以寫很多,但是要強調的觀點只有一個,中國的問題比大家想像的都大。
○八年九月以來壞消息連連,從美國金融業蔓延到全球經濟,危機高點到了嗎?可以期待反轉了嗎?台灣半導體之父張忠謀的答案是否定的!他說,各國政府都拿不出有效的解決辦法,苦日子恐怕還椅二、三年。
從一月十八日到九月三十日的消費券賞味期間,政府要賭的,就是經濟大師凱因斯的所得支出模型順利運作。如果民眾對消費券的使用行為夠上道,台灣真有可能成為史上第一個靠消費券救經濟成功的國家喔!
台灣要的不見得非得是一個純靠出口賺錢的產業未來,而是真正能達成台灣和全球環境改善目標的產業政策;台灣有的也不一定完全就是關鍵技術比較利益高的產業,而是一個真正達成能源多元化,不再完全依賴石油進口,避開高油價時代來臨的成熟社會。
金融海嘯造成的大蕭條,讓美國面臨嚴重失業問題,在經濟、政治壓力下美國政府將可能為維護本土產業、解決失業,打開貿易保護主義的大傘,如此一來,全球以出口貿易導向為主的國家,情勢會更為險峻。
經濟不景氣的議題隨處可見,直最悚目驚心的莫過失業問題。上班族無論老鳥菜鳥,在這非常時期,幾乎都為保住飯碗,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