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應付各國金融業資金的短缺,歐美政府採取無限量供應美元政策。說穿了,就是政府拿人民的納稅錢來保證金融機構的資金流動性,以避免周轉不靈而倒閉。
然而,這一切都變化的太快,正當大家還在引頸期盼價格繼續上漲時。在1637年2月,鬱金香價格突然像垂直落體一樣直線下掉,眾多交易者一瞬間從天堂墜落到地獄(重現經濟活力內文連載2)
過度的消費總會伴隨來令人痛苦的債務,以債養債的支撐,終有破滅的一天,繁榮有如流星般一樣快速地隕落。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保羅‧克魯曼和英國出身的哈佛大學經濟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一直在圍繞全球經濟危機的分析和解決方法展開激烈爭論,而兩人之間的爭論最終達到了「人身攻擊」的地步。兩位...
為何經濟大蕭條會一再上演,難道是只要某個時間到了,就會自然發生大蕭條嗎?我們究竟有沒有方法可以防止大蕭條的發生?
有很多財經專家都提倡如果台幣不貶值,就無法與其他產業相近的國家競爭,如果台幣貶值真能救得了出口,為何台灣政府不敢這麼做?理由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