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年前 - 我不想唬爛我對台語文化有深入瞭解,我也正面臨兩個孩子「習慣語言」的轉變。 如果「說台語」是一種家人情感的語言連結,只要是這種家庭情感連結方式是我們的「價值」,不管孩子在全然國語的環境中,我自覺我有能力慢慢逆轉,至少別立刻潰隄。 提防潰隄? 我就是提防,潰隄前至少會抵擋不少巨浪。
14 年前 - 如果你的阿公、阿嬤都是說台語(客語)習慣的人,你連和自己阿公、阿嬤都沒辦法用家庭的慣用語言溝通了,那不只是溝通平台的落差,更是世代情感的遺憾。 小孩子滿口英文和老外打屁,卻和自己的阿公阿嬤無法溝通,這樣小時候滿口的英語經,又如何?
14 年前 - 你知道,當人覺得對某人的某件事情有些過意不去時,這人還沒抱怨,這種「過意不去」的感覺反而會加乘。
14 年前 - 父親離開後我更沒有太多神、鬼的信仰或畏懼,老覺得神明怎讓一個這麼好的人突然離開?神明的工作不就是保佑好人嗎?我不太能接受神明界也有「業務過失」這檔事。
14 年前 - 我不清楚其他家庭孩子到幾歲能完全自己洗澡,或到小一還和爸媽一起洗的孩子......這樣的比例有多少?但我肯定知道讀小一的孩子自己洗澡被視為「獨立」的讚賞為數不少。 家裡兩子洗澡時而自己,時而我洗,當下多數沒想到太多「讓孩子獨立」的念頭,彥彥有時候從頭到身體整個都被我用泡泡沖洗,而佑佑的背後...
14 年前 - 我看著台上的稚子們,你們每個都很棒,不只是我的孩子,你們每個人都值得台下的我們用掌聲給予鼓勵、用閃光燈給予紀錄,用比較八股的話:為你們的生命感到喝采!
14 年前 - 從新手到老手,從疑惑到釋懷,歲月在流逝、親子疏離在改變,時間猶如滴水穿石,孩子猶如果實轉熟,我不清楚「守候」孩子需要被部分專家賦予太多負向的「溺愛」暗示。 我也屬傾向樂觀主義者,不管是愛情的偶爾創傷、友情的無預出賣、工作的臨機挫敗或孩子生病的負擔,無非都是在厚基生命的質感。
14 年前 - 從情緒看來沒有預期的後悔、從臉龐看來也沒有算計的眼淚,你可想像當時我們的畫面是靜止的,但我內心可是不斷攪動,情緒來了真的忍不住嗎?還是連要忍住的念頭都不曾有過?
發行人
hxajgun報的手機版
我參與的主題(0 /0)
訂閱報(0)
熱門關鍵字
訂閱動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