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身為家長,我得到兩種不同的觀念:「家長應該確認子弟是否有寫作業或訂正作業」以及「家長除了應該確認子弟是否有寫作業或訂正作業,還要確認上述內容是否正確,並教導改正之」,後者便成為「訂簽」這個名詞真正...
當前所有針對教改的理想主張,都敵不過文憑家長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靈活手法,甚至進一步闡述著希望孩子有自己選擇讀什麼學校、選擇自己未來的美好主張,其實也只能在晚上睡覺後在夢中看到而已。
甲:「最近天氣多變化,容易流感」
乙:「對呀,我兒子前幾天才重感冒,一直咳咳咳」
乙的兒子:「得流感會死掉耶」
(啪~~~)
乙:「前幾天你媽媽不是才告訴你不要亂講人家死嗎?
小狗汪汪在公園裡走來走去,
牠四處聞啊聞的,
究竟是在找什麼呢?
原來,
汪汪是要找朵花當禮物送給媽媽,
「明天是媽媽的生日,我一定要找到一朵最漂亮的花!」
突然覺得這些教育高層設計出「資源班」這個一言以蔽之的名詞搞的大家人心惶惶幹什麼?完全沒有行銷頭腦、也沒有正確的正面看法,把「資源班」用「規矩」的名詞框架起來,用很理性的言辭包裝,因為不會行銷果然被接受度很低。
我想大約自五年級後段開始的父母,都會面臨一個問題:自我與犧牲奉獻兩者間的衝突。後者當然是指照顧小孩而言。
坐在沙發上看著聖誕樹,覺得有一種溫馨。那不是因為聖誕節這個典故而來的溫馨,也不是因為冬天外頭冷家裡溫暖。其實,從兒子開始佈置聖誕樹那年好像就開始了,只是,我是剛剛才知道是怎麼回事。
小學裡,有「生活」,沒有「生活與倫理」課本,民間忠孝節義、教忠、教孝的故事好像只有在課外「閱讀測驗」看得到的頻率才比較高,既然不被體制內所認定,也無外乎「強欺弱」、「人吃人」的世界變得好似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