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浮宮今年將和部分美國美術館交流,項目包括油畫、素描、雕塑、裝飾藝術等。這項文化交流別具象徵意義,顯示法國與美國願意在精神層次領域加強雙向交流。
羅浮宮交流的對象包括亞特蘭大的高等藝術博物館與芝加哥的泰拉美國藝術基金會。羅浮宮規模遠大於對方。
台北市立美術館館藏今年9月赴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10月則由中國美術館館藏來台回饋展,這也是兩岸交流近20年來,公家美術館對等互惠交流的首例。
由雲門藝術總監林懷民編作的《白×3》,其實是《白》的系列進行曲。《白》曾在1998年首演,8年之後,林懷民續作《白之二》、《白之三》,完整呈現「白」三部曲。
奇士勞斯基的遺作「神曲三部曲」,先有《天堂奔馳》,今年四月,第二部的《地獄》也要搬上銀幕了。
小說家張大春去年夏天出版了《春燈公子》,日前再有新書《戰夏陽》(皆印刻出版),接力完成他構想中的「春夏秋(《一葉秋》)冬(《島國之冬》)」系列。從書名和插圖風格,都可以看出作家試著返回中國書場的寫作意圖,除了讓讀者重溫充滿古味兒的有趣故事,更帶領讀者潛入歷史長廊窺看古代官場、科場諸多奇聞軼事、醜態怪狀;情節曲折巧妙時見雅趣,融詩詞文史...
高雄旗美社大同仁的交流網站—cmcu的網路日誌...這個以農村議題為主的blog裡面,沒有提到楊儒門,沒有提到無米樂,而是一群農村社大學員的學習心得——從很具體的農民生活,農村空間情境,以及農事技藝出發。...
誰說農村只生產農產品呢?看看這個網站的討論,就可以發現,農村生活作為一種台灣新興的生活價值的追尋,正慢慢成形呢!
台灣是「玉山磅礡連崇岳,鯤海汪洋萃巨鯨」的海洋島國,藉由文化獎之舉辦,向全民徵求詩歌、散文及攝影作品之藝術創作,期能鼓勵國人積極發掘台灣山海文化特色,展現山海大氣精神。
楊州炒源自香港,3年前卻被楊州搶去了商標;香港「本土意識」重新興起,「盆菜」等鄉土菜餚重登台面……
作家蔡珠兒數年前在雜誌上撰寫的「食物與權力」專欄,由聯合文學集結成專書《饕餮書》問世。蔡珠兒說,不管是「海南雞飯」還是「福州炒麵」,都由外地創造發明而流傳回去,形成有趣的詮釋、發言權力之爭奪,求的就是正當性與道地性,建立真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