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第一大學國際企管博士林靖觀察,台灣的政府部門辦的音樂活動,從舞台、歌手都只存在「公共模式」,而獨立音樂最不可取代的,其實就是它的情境設計,而情境會形塑每個人的認同意識,他希望台灣存在於藝術上的壓迫,能早日解除。
陳柔縉說,她不想當埋首論文的學者,只想當歷史和讀者間的造橋工人,找出有趣的台灣舊事軼聞,寫出一般人樂於親近的歷史。
茱麗葉說:「我覺得電影不是作夢,而是有喚醒的作用。透過電影認識不同的文化,所以我特別希望我演的電影,能和世界交流,那樣會讓我感到自己對這個世界有所貢獻。」
現在美國博物館越來越開始利用podcast,之前我有提過大都會博物館一個有趣的應用是在現在的英國流行服飾展中,請性手槍的Johh Rotten 來講。
這已不僅是奇觀社會,而很有可能是另一個人類生活的速度層……東京的一天可能是由24個班所構成,每個人的每一個小時分別都有不同的生產線,透過各種延伸溝通的媒體抵達不同的工廠……
想起紐約,大家對於許多建築物地標如帝國大廈、洛克斐勒中心等應該不陌生。美國在台協會(AIT)今天在國立台灣博物館舉辦「紐約經典地標攝影展」,展出紐約市經典地標攝影作品,展期到九月十一日。
七月十五是荷蘭著名畫家林布蘭的四百歲生日,荷蘭推出大規模藝文活動為他慶生,在林布蘭的出生地萊頓,更走進時光隧道回到十七世紀,街上到處都是十七世紀打扮的商人、少女、魔術師,甚至還有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