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擺脫一般人對陣頭組織的刻板印象,不少民俗團隊不斷地自我提升,嘗試著要將此廟會通俗演出轉型為表演藝術,期待能進劇場表演並躍升為國際觀光文化產業。
從某個角度來看,藝術家的靈魂始終在處理「疆界」這個問題:永遠想法子破除舊的「疆界」,破壞的同時他們卻也同時建構一道道新的「疆界」型態。
在生活費節節高漲的時代,出國旅遊,最好也寫寫遊記,順便把旅費賺回來。而身邊帶一部輕便的數位相機,帶出拍拍照,倒是可以為旅遊做個記錄,同時讓自己得遊記增添一些圖片,畢竟圖文書銷路會比較看好。
新生代鋼琴家對於作品的認識,不是來自樂譜,往往從他人的錄音得知,讓他十分憂心,「我聽完霍洛維茲的李斯特奏鳴曲,整整花了十年,才擺脫他的詮釋方式。」
像《東尼瀧谷》這般格局篇幅單薄的短篇,沒有峰迴路轉的劇情衝突,常常只是描述一種抽象情感、氛圍,若要移轉為具像化的影像,就顯得有些吃力不討好。
「數位建築先驅─高第建築藝術展」,本月21日至9月10日將在台北國父紀念館翠溪藝廊(B1)登場。該展130多件展品,包括建築模型、手稿、家具、家飾、相片、手動模型、縮小比例聖家堂柱子等。
紐約的爵士樂手說是俯拾皆是,形容的真是一點也不誇張。雖然紐約有為數不少的爵士樂俱樂部(jazz club),但是光靠在jazz club或音樂會中演出,真的可以養活紐約為數眾多的爵士樂手嗎?
把華爾特翻成「瓦特」已頗為奇怪,把莫札特翻成「摩擦惹特」,貝多芬翻成「白堤火粉」,交響曲譯成「生風里」,則是怪事中的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