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哥德、歷經高第、到蓋瑞,三個字母都有G的建築,雖然各有主題,一為宗教、一為自然、一為科技,我想將它們暱稱為「3G建築現象」,...它們都能「讓建築歷史上的形體再次解放」,也能「讓建築趨向純藝術」。
正在全球迅速竄紅的瑜珈活動,儼然成為一種消費性活動與時尚生活形態,反而脫離了原有的純粹精神性。「限制級」與「Dirty」則標示一種對抗與極端的神祕氛圍...
台灣藝文市場這幾年有幾個怪現象,名牌迷思是其一,名牌衍生的不合理高價票是其二。名牌迷思一如其它消費產品,愈高價愈有人買,愈是標榜名牌似乎就顯得愈有「身價」,也代表品質,但其實背後不脫商業利益與廣告附加價值,文化藝術亦然。
50年前,台灣有500多家的戲院,當時許許多多的男女老幼爭相湧入戲院,為的不是看電影,而是為了「金光閃閃、瑞氣千條」的布袋戲。
電影感動人的要素不是在於技術、形式上的枝微末節問題,而是在於能不能傳達一個多數人都可以體會、可以共感的生活經驗,一種生活中某個片段的感覺,這樣給出的東西不是更貼近所謂的「真實」?
大陸科學家在始皇陵附近一處埋葬死亡工人的墓地,找出了十五個工人的遺體。其中有一個是二十來歲的歐洲人。
安平地區鄰里關係緊密,落腳這裡可以重新學習與人相處,偶然間還能得到來自鄰人的生活智慧,開發創意靈感。
國內應該沒有滿分的指揮家,國際上也不會有,全球化的處境裡,即將「成年」的國家交響樂團,應該跳脫「亞洲第一」的陳舊思維,也可能要節制一下「期待大指揮來拯救樂團」的夢幻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