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媒體的問題不在於媒體狗仔化,而是缺乏不狗仔又真的具有公信力與報導權威的媒體。狗仔隊不是台灣的專利,但其他國家的媒體不會全數淪為超市門口販賣的小報,會有市場區隔,會有紐約時報這樣的媒體,對自己有不同的定位,有不同的訴求,追求閱報率、銷售量之外不同的目標。
一語道破網路新都虛假的口號,與背後真實的商業利益。當我們面對一個越來越喜歡以「外包」+「市場機制」作為市政管理手段時,除了寫部落格打打嘴炮外,或許投入像FON這樣的社會運動中,是更實際的解決方式。
黎智英應該是台灣許多報老闆的夢魘,我不是報老闆,但最近連續有4份報紙停刊,換做我可能都會睡不著。我迄今仍無法認同蘋果日報的部分做法,但蘋果扣除某些部分,確實比本土報紙好太多。
Xplus是一種電子雜誌平台,第一次免費下載閱讀器之後,就可訂閱雜誌,連線時就會自動下載最新一期。這樣的模式看來不算太新,不過據說Xplus在大陸殺出了一條血路,目前無論在content或者廣告營收上都有不錯的表現。
當智邦願意支付薪資給網摘師時,我不免會想:那那些因為寫了好文章而被摘錄的作者呢?豈有編輯有薪資,而記者卻作白工的道理?還是說,等到未來智邦推出「後 OhMyNews 時代的公民新聞」媒體時,這些作者就能得到應得的稿費?
把blogging化約為一種life style,或多或少避過了blogging的技術本質;《當如果遇上部落格》一書以似是而非的snapshot配以”部落格是一隻貓的蜷踞”之類金句,我是由衷的”毛管動”(心裡發毛)。
我實在搞不懂,這些人唯一能接觸到的媒體就是電視嗎?嫌電視新聞蠢為什麼不自己找新聞看?要教育部長幫你什麼?給你錢讓你去上華爾街美語還是永漢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