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看來,一般的小孩,八個月大,可以直覺辨別「樣本跟母群體之間的關係」 (這是統計用語);當然,這麼小的嬰兒不會說話,但他們眼神停駐的時間會透露你的把戲符不符合或然率。不相信嗎? 你可以自己試試看。
說真的,從這個個案上實在看不到什麼直接或間接的科學證據證實疫苗跟自病症的關聯,倒是看到了聯邦法院通過這個賠償案後會有處理不完的一屁股爭議。
不管怎麼說,在某個成長的階段,小孩可能先天會把他接觸到的人,或者小孩或者大人的一舉一動都看作是有意義的,深植心裏,不單只是因為好奇或有趣。即便預先教導過他,或一再提醒他不要學不要學不要學,無法自拔也不是他的錯。
嬰兒一面倒都喜歡幫助長眼睛的積木爬上山的「好」積木,不喜歡推長眼睛的積木下山的「壞」積木。還有什麼解釋嗎? 你會把它說成嬰兒都喜歡幫助別人的好人,不喜歡阻礙別人的壞人嗎? 可以這樣類比嗎?
看起來,三歲小孩還不太清楚什麼是「想」。如果這個年紀的小朋友無法進入故事主角「想」的思維或者心靈裏,對於說故事的父母親而言,小孩能夠專心聽完就可以偷笑,聽不聽得懂就無須追究了。
如果你家有寶寶正在啞啞學語 (1-2歲),正在藉由擴充詞彙融入這個世界,先把電視關起來,你自己教他會學的比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