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年前 - 這電影不難懂。故事的起源是真實的新聞事件,2003年帶著女兒在台北天橋上一邊割腕作勢要跳橋的父親。這是電影第一幕,當我們看到小女孩在屋頂腳踏洗衣服而父親出現教她時,我們就知道最後他們會到台北跳天橋。我們馬上就猜到這對父女在高雄遭受苦難,蒙受冤屈然後要到台北申冤。我們會猜到,他們一定會遇到無處...
17 年前 - 「我們」有幾層意思。第一篇的篇名就是「我們」,是一個菲律賓女人與台灣男人相戀成婚的故事,環境艱困但是兩人決心與命運對賭。此其一。來自他鄉的工作者,與我們的笑淚人生並無不同,惡待外國人是不對的,他們也是我們。此其二。移工運動由一個團隊篳路藍縷地做出來,且與其他工運互相支援扶持走到現在,不是...
17 年前 - 「葉石濤文學」初發於四○年代初,始建於六○年代中葉。初發階段的葉石濤,或許只是充滿浪漫情懷的、熱愛文藝的少年,沒有負擔、沒有十字架,卻在戰後吃到了白色恐怖的虧。經歷動亂又動盪的四○至五○年代的熱血文學青年,哪個不抱淑世獻身的熱忱?葉老二十七歲時,因向人借書充實自己,「陷身」白色恐怖的囹圄...
17 年前 -
17 年前 - 偶然瞥到幾冊二十多年前盜版的「松本清張選集」,恰恰是我沒讀過的,取出翻看,書名頁一個小紅藏書章,讓我的心一下子揪緊:「啊,沒想到會在這裡碰到H君!」 H君是我熟悉的。熟悉是因為一直愛讀他所翻譯的書,從早期的人類學經典到後來的文學作品。透過翻譯,H君的才華讓我深深折服,讀得多了,竟也似熟...
17 年前 - 那天的臨時換台,簡直像鐵達尼號沈船的紛亂,人人爭先恐後。還有人為了搶位,單獨拎著行李,貿然衝上往下移動的手扶梯。如此愚蠢的逆行,結果偷雞不著,摔得人仰馬翻。 但我也看到,許多感人的溫馨畫面。比如,有些年輕人會攙扶著處於慌張的老幼婦孺,幫忙提笨重的行李。或者是,在重新排隊時,讓位給她們。
17 年前 - 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在《我曾以為父親是上帝》(I Thought my Father was God)的序言中說:「我們都有內在的生命。我們都覺得我們是世界的一部分,卻又像是由這個世界流放出去的。」晚上六點,客運從總站發車,帶著我和這一群我一無所悉的,穿著套裝戴著眼鏡拿著公事包的上班族模樣的人,開始了...
發行人
寶兒報的手機版
我參與的主題(0 /0)
訂閱報(15)
熱門關鍵字
訂閱動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