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年前 - 這電影不難懂。故事的起源是真實的新聞事件,2003年帶著女兒在台北天橋上一邊割腕作勢要跳橋的父親。這是電影第一幕,當我們看到小女孩在屋頂腳踏洗衣服而父親出現教她時,我們就知道最後他們會到台北跳天橋。我們馬上就猜到這對父女在高雄遭受苦難,蒙受冤屈然後要到台北申冤。我們會猜到,他們一定會遇到無處...
17 年前 - 他曾經自題墓誌銘說:「這裡躺著保羅. 紐曼,他的死因是眼珠轉為暗褐。(Here lies Paul Newman, who died a failure because his eyes turned brown.)」藍眼珠變成暗褐色,是生理變化,也是傳奇落幕的歎息,同樣,你也可以這句話中看出他的豁達與幽默,即使面對生死大限,他也不忘幽自己一...
17 年前 - 向來的文化論述總把台灣和悲情綁在一塊,可是民間文化偏又充滿樂天、陽光的南島風味,存在其間的裂縫不下於台灣海峽的寬度,這怎一回事呢?其實,悲情與自我解嘲、夾縫求生都是本土物項之一,只是知識菁英都太刻畫前項,以致忽略後者的存在。
18 年前 - 「小說的感動是連續的。不但對於內心狀態的描寫是連續的,隨著行數的增加,其形態也有所變化。……整個變化過程其實可用波狀曲線來表示,而那正是故事的真面目。這其實是數學。」
18 年前 - 少有電影像BladeRunner「銀翼殺手」這樣奇怪的命運:1982上演時票房冷清,只有少數人欣賞而未能得到預期的評價,卻在其後漸漸受到矚目。
18 年前 -
發行人
寶兒報的手機版
我參與的主題(0 /0)
訂閱報(15)
熱門關鍵字
訂閱動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