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是一部描寫貧窮的電影卻不販賣貧窮.或以灑狗血的方式賺人淚水.片商對「不能沒有你」的商業價值似乎不太相信,到現在上院線的時間還沒敲定,可能在八月,也可能會延後...但我必須很真心地說.擠在小小的試片放映室裡.看完片子而有深受感動的經驗.上一次是看無米樂.接著便是這次了.
17 年前 - 這電影不難懂。故事的起源是真實的新聞事件,2003年帶著女兒在台北天橋上一邊割腕作勢要跳橋的父親。這是電影第一幕,當我們看到小女孩在屋頂腳踏洗衣服而父親出現教她時,我們就知道最後他們會到台北跳天橋。我們馬上就猜到這對父女在高雄遭受苦難,蒙受冤屈然後要到台北申冤。我們會猜到,他們一定會遇到無處...
張娟芬這篇寫得太好了.還有這段也很好\"中文系作業之所以不對勁,並不是藝術天分不足,而是看不出為什麼要寫,彷彿沒話找話講。如果有話可說,就不用裝神弄鬼。如果那件事情夠重要,它就華光四射;寫作者僅僅是坐下來牽成,為作品接生。像米開朗基羅,注視石塊直到看見一個雕像躲在裡頭,於是拿起雕刀將他琢出。 \"
17 年前 - 「我們」有幾層意思。第一篇的篇名就是「我們」,是一個菲律賓女人與台灣男人相戀成婚的故事,環境艱困但是兩人決心與命運對賭。此其一。來自他鄉的工作者,與我們的笑淚人生並無不同,惡待外國人是不對的,他們也是我們。此其二。移工運動由一個團隊篳路藍縷地做出來,且與其他工運互相支援扶持走到現在,不是...
葉石濤先生概略的生平介紹.
17 年前 - 「葉石濤文學」初發於四○年代初,始建於六○年代中葉。初發階段的葉石濤,或許只是充滿浪漫情懷的、熱愛文藝的少年,沒有負擔、沒有十字架,卻在戰後吃到了白色恐怖的虧。經歷動亂又動盪的四○至五○年代的熱血文學青年,哪個不抱淑世獻身的熱忱?葉老二十七歲時,因向人借書充實自己,「陷身」白色恐怖的囹圄...
阿盛寫葉石濤生平.短短幾筆但可讀性很高.
17 年前 -
18 年前 -
冬日讀此文頗感傷.
18 年前 - 偶然瞥到幾冊二十多年前盜版的「松本清張選集」,恰恰是我沒讀過的,取出翻看,書名頁一個小紅藏書章,讓我的心一下子揪緊:「啊,沒想到會在這裡碰到H君!」 H君是我熟悉的。熟悉是因為一直愛讀他所翻譯的書,從早期的人類學經典到後來的文學作品。透過翻譯,H君的才華讓我深深折服,讀得多了,竟也似熟...
我不知高鐵會誤點.前陣子讀到此文.頗日常.而描寫高鐵誤點情形很生動.
18 年前 - 那天的臨時換台,簡直像鐵達尼號沈船的紛亂,人人爭先恐後。還有人為了搶位,單獨拎著行李,貿然衝上往下移動的手扶梯。如此愚蠢的逆行,結果偷雞不著,摔得人仰馬翻。 但我也看到,許多感人的溫馨畫面。比如,有些年輕人會攙扶著處於慌張的老幼婦孺,幫忙提笨重的行李。或者是,在重新排隊時,讓位給她們。
張惠菁的散文很日常.筆調也相當口語.但卻總是帶一點深思.一點好奇.一點慧心.冷靜旁觀卻有情.
18 年前 - 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在《我曾以為父親是上帝》(I Thought my Father was God)的序言中說:「我們都有內在的生命。我們都覺得我們是世界的一部分,卻又像是由這個世界流放出去的。」晚上六點,客運從總站發車,帶著我和這一群我一無所悉的,穿著套裝戴著眼鏡拿著公事包的上班族模樣的人,開始了...
〈第一天〉是一首十分浪漫又充滿天真的詩作。詩人懊惱自己當年遲鈍懵懂,未能珍視初次與愛人相遇、牽手的美好經驗,而今一切細節都不復記憶,心中惆悵不已。〈歌〉則是一首豁達的哀歌。詩人以異乎尋常的平靜、淡然的語調向愛人告別。她認為死是一種解脫,不再為人世苦難所磨,內心不再有波折、衝突;她不要愛人用傳統的方式哀悼她的死亡,也不要有任何心理牽掛,...
18 年前 - 初讀這首詩,看到開頭「但願」兩個字,以為不過是尋常祈使句,是一種願望,但願我記得,永遠記得,像現在所記得的那樣。然而實際上他已經遺忘了,遺忘了和對方初見時刻,是怎樣的空氣、味道,有什麼聲音,是什麼天色。「該多好」三個字,是相當感傷的。
源氏物語物語作者紫式部是在3、40歲時寫這部世界最古老的長篇愛情小說,留有日記,其中有一天確知為1008年11月1日...紫氏部不僅是有毅力的女人,而且超級早熟,那麼年輕就能描繪出長達8、90萬字的超長篇物語,年數達75年,寫盡3代王朝情愛。 或許那個時代男女都是13、4歲就結婚,社會體驗與肉體都開始面對複雜的男女關係,或許那是自由奔放的時代...
18 年前 - 光源氏去勾引不同的女人時,那些女人的形象都非常清楚雕畫浮現出來,像空蟬就是空蟬,藤壺就是藤壺,從光源氏搭訕求愛的方法便能凸顯女人的性格,光源氏的言行非常真實而有彈性,他是洞悉女人心的調情聖手,女人的回應也變化萬千,有這樣的男人,才有這樣的女人,或許也因為有這樣的女人,才有這樣的男人,這部...
保羅紐曼飾演的角色大多叛逆.著名的一句台詞是:「我唯一要問的問題是你的先生幾點鐘回家?」
18 年前 - 他曾經自題墓誌銘說:「這裡躺著保羅. 紐曼,他的死因是眼珠轉為暗褐。(Here lies Paul Newman, who died a failure because his eyes turned brown.)」藍眼珠變成暗褐色,是生理變化,也是傳奇落幕的歎息,同樣,你也可以這句話中看出他的豁達與幽默,即使面對生死大限,他也不忘幽自己一...
從多個面向分析海角七號成功賣座的因素.擲地有聲.~~\"海角七號》同時帶來歡樂與笑中帶淚的觸動,此刻還守著電視守著阿飄的人們,快快去看《海角七號》吧!\"
18 年前 - 向來的文化論述總把台灣和悲情綁在一塊,可是民間文化偏又充滿樂天、陽光的南島風味,存在其間的裂縫不下於台灣海峽的寬度,這怎一回事呢?其實,悲情與自我解嘲、夾縫求生都是本土物項之一,只是知識菁英都太刻畫前項,以致忽略後者的存在。
電影改編跟我的原著小說差距愈多愈好,否則我聽見自己寫的句子變成台詞被念出來,會想要摀著耳朵逃出電影院。」
18 年前 - 「小說的感動是連續的。不但對於內心狀態的描寫是連續的,隨著行數的增加,其形態也有所變化。……整個變化過程其實可用波狀曲線來表示,而那正是故事的真面目。這其實是數學。」
菲力普.迪克有幸在去世之前目睹剛拍完的「銀翼殺手」的粗剪版,據說他對場景滿意之極,竟說:自己腦海中的景象就是這樣的,這些人莫非潛進他的腦中偷看過?四分之一世紀前還沒有電腦合成技術,一切靠實景... 正由於電影並不以特技取勝,因而二三十年後看來,視覺上始終不會給人「過時」之感。
18 年前 - 少有電影像BladeRunner「銀翼殺手」這樣奇怪的命運:1982上演時票房冷清,只有少數人欣賞而未能得到預期的評價,卻在其後漸漸受到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