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紙房子裡的人》兩岸三地將由不同譯者譯出. 每每見到藏書家的書 我總驚呼"恐怖啊 恐怖!" 藏書與讀書的趣味是很不相同的.
waylim說寫作~~從來沒有所謂的「真實」或「不真實」。那些足以投射出我們自身精神面的文字,在某種程度上,其實只是傳達了我們的想法,宣洩了內心滿溢出來的寫作慾望。文字裡的我並沒有比文字外的我「更真實」或「更不真實」,那只是「另一種真實」。"每次我都只能說~~於我心有戚戚焉
waylim說~~「家族書寫」和「完美異性原型」是兩個我始終相當著迷,卻無法輕易下筆的文類,深怕如果寫的太好太完滿,將來就再也沒東西可寫了。宛如甜蜜負荷,捧著珍愛的詩集卻一輩子不忍讀盡。~~於我心有戚戚焉
民國13年(1924年)7月,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了一本既像書又像雜誌的「同人誌」文字集:「我們的七月一九二四年」。
這是一本怪書。有目錄,卻無序,亦無跋。若說是雜誌、刊物,卻無發刊詞、編後語。可以看出是不同作者們的選集或合集,卻不知道為何而選、為何而合?目錄里註明封面為豐子愷所作,除此之外,書內韻文(新舊詩、詞、劇本)、散文、雜文、信札...
在這些舊俄作家當中,屠格涅夫算是異數,因爲他不但關懷俄國的農民,同時又嚮往歐洲大陸的文化。他在一八三八年到柏林大學聼課,後來又跟法國作家的關係十分密切,如福樓拜、左拉、莫泊桑以及喬治桑。其實他深受法國小説的影響,因此他在作品中頗爲重視筆下人物的心理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