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年前 - 早上看到一篇文章說,我們從小以為棟樑之意的「主人翁」一詞,其出處說的是小白臉,嚇了一大跳,用yahoo、google找了一找,雖然找到的不多,但好像真有那麼回事。
19 年前 - 我另一個時間管理的觀念,就是抓住當下。很多人都說,我退休以後要去環遊世界、我退休以後要去學陶藝、我退休以後要去學太極拳。但是我想問,退休的那條線怎麼畫?什麼時候算退休? 我一直不認為畫下退休那一條線之後,才能換一個人生,生活品質是要等到退休以後才能開始,那樣太侷限自己了。
19 年前 - 老實說,我並不反對旅行在外還帶手機在身上,因為在安全考量上,它確實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不過,我發現大多數的朋友是「人在異地,心在台灣」!手機開著,是隨時可以不放過任何一通電話,也不會錯過任何一件在台灣所發生的事,甚至一個決定!一個生意!
19 年前 - 但可嘆的是,中國人一向被視為勤奮的民族,努力慣了,民族習性形成一種崇尚「工蟻精神」,只要被認定是成功的,便會一窩蜂地跟著走。我們的教育也一向教我們要努力向上、用功讀書,從來很少教我們要好好認真地玩;因此,恐怕要成為一個能在工作、事業有所成就的人,在踏上成功的路程上,可能早就忘卻了要怎麼玩...
19 年前 - 這本書大家都耳熟能詳是吧?可是,你知道它是誰編寫的嗎?它成書於哪個年代你知道嗎?蘅塘退士,清朝人,本名孫洙。《唐詩三百首》是他與妻子徐蘭英共同編纂出來的教案,是他們的私塾課本,編寫來教授學童用的。
19 年前 -
19 年前 - *她的甜美來自天生,自然而充滿滲透力。 *想來鄧麗君也是個知味之人,我沉醉在港式美食的感官世界之中,吃著吃著,耳邊卻突然響起〈何日君再來〉哀愁的旋律: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愁堆解笑眉,淚灑相思帶;今宵離別後,何日君再來……我豎耳細聽,歌聲卻又不見了,只聞嘈雜的人聲。我抬頭一望,熙來攘往...
19 年前 - *後來,教堂開始用羅馬拼音教村裡這一群「老伙仔班」讀《聖經》。番仔嬸婆有些抱怨...番仔嬸婆和阿春姨兩人想了好久,才想到一個自認為強而有力的理由,跑去告訴牧師娘說:「人家古公廟的善男信女,不識字不會讀冊都沒關係,看不懂籤詩,甚至看不懂人家寄來的稅單和信件,有廟公幫忙解說,所以善男信女愈來愈...
發行人
yehs報的手機版
我參與的主題(0 /0)
訂閱報(2)
熱門關鍵字
訂閱動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