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手法,都只是教養過程的方法之一,而非唯一。無論是打罵賞罰口頭實質或其他,方法應靈活運用,而不是“非這樣那樣不可”,這是我對〔不打小孩〕這個議題的看法。
*學生的壓力,其實不是來自考試,而在於家長的態度和整個社會的趨勢。
*如果到了國中三年級還不能自己唸書,還要靠爸爸幫忙讀課本畫重點,那麼這樣的小孩唸到大學到研究所,誰來幫她畫重點呢?
=>與其走上街頭聲援〔國際不打小孩日〕,不如從身旁開始雞婆起吧~這篇文章中,也提供了具體求援的方法!
* 婚姻或家庭暴力是家庭最不堪的秘密,而這些目睹暴力的兒童是被隱藏著的受害者,他們所受到的最直接影響,就是會複製施暴者「以暴力解決問題」的行為,或是複製受暴者「一味忍受暴力」的親密關係相處模式。
媒體和人生一樣都是現實的。資訊豐沛,又有觀點的報紙,容易勝出,這是傳統媒體人都相信的簡單事實(雖然,如今的媒體人更相信只要圖片聳動,「血」、「肉」雙全的報紙更符合讀者的胃口),然而2006年相繼關門的《台灣日報》、《中央日報》和《民生報》是否符合了這項標準呢?,一份報紙的衰退真的是一夕之間發生的意外慘劇嗎?
日前教育部長送給往生的教授一幅錯誤百出的輓聯;若從浮面來看問題,就是這個部長沒修養、沒水準、丟死人了;事實上,台灣社會對這個事件的結論也正是如此。
問題是,事實可能是這樣嗎?一個部長送出去的紅白應酬那麼多,他可能都看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