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印法師:佛經的集結與特色

佛經可完全相信嗎?印順導師在『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的最後一章中曾說:『佛經不應該有真偽的...

13 年前 - 佛經可完全相信嗎?印順導師在『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的最後一章中曾說:『佛經不應該有真偽的問題,只是了義說與不了義說,究竟說與方便說的問題。』雖然我們知道了佛經有實說有權說,但是,到底怎樣去判斷那一類實說、那一類權說?

佛法之探究與實踐 公益

大願法師講述: 正念, 正知, 四念處

修四念處不受時間, 環境, 場所的限制, 任何時間, 環境, 場所都可修四念處, 也不需要保持特定...

13 年前 - 修四念處不受時間, 環境, 場所的限制, 任何時間, 環境, 場所都可修四念處, 也不需要保持特定的姿勢, 在平常的生活中都可修四念處, 以當下的身口意行為作為修四念處的所緣. 四念處修法主要是培養正念, 正念愈強的人, 所覺察到的現象就愈微細也愈清楚. 正念可協助禪修完成正定; 持戒, 開啓智慧也都需要正...

佛法之探究與實踐 公益

七覺支 - 雜阿含經的說明

七覺支是指: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猗覺支、喜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修習七覺支,...

13 年前 - 七覺支是指: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猗覺支、喜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修習七覺支,可增長智慧,轉趣涅槃。 本篇說明修習、增長七覺支的方法。

佛法之探究與實踐 閱讀

五蓋 - 雜阿含經的說明

五蓋是指: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 離五蓋煩惱,是修安那般那念達到初禪的...

13 年前 - 五蓋是指: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 離五蓋煩惱,是修安那般那念達到初禪的必要條件。 本篇說明造成五蓋增長的因素以及消除五蓋的方法。

佛法之探究與實踐 閱讀

安那般那念 (禪坐) - 雜阿含經的說明

息長、息短,覺知一切身入息,於一切身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出息,於一切身出息善學。觀察無常...

13 年前 - 息長、息短,覺知一切身入息,於一切身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出息,於一切身出息善學。觀察無常,觀察斷,觀察無欲,觀察滅入息,於觀察滅入息善學;觀察滅出息,於觀察滅出息善學,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止息、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

佛法之探究與實踐 閱讀

初果 (須陀洹果) - 雜阿含經的說明

若比丘於此五根如實善觀察,如實善觀察者,於三結斷知,謂身見、戒取、疑,是名須陀洹,不墮惡...

13 年前 - 若比丘於此五根如實善觀察,如實善觀察者,於三結斷知,謂身見、戒取、疑,是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於正覺,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佛法之探究與實踐 閱讀

六妙法門 - 第三隨便宜六妙門

隨便宜的字面意思是依據合適的方式。 本章講的是,數、隨、止、觀、還、淨,並不是僅能依次...

13 年前 - 隨便宜的字面意思是依據合適的方式。 本章講的是,數、隨、止、觀、還、淨,並不是僅能依次第方式修習,而是可以各個方法都練習過,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以這樣的方法來進入定境。

佛法之探究與實踐 生活

六妙法門 - 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門

本章說明了數、隨、止、觀、還、淨的修法及證相。

13 年前 - 本章說明了數、隨、止、觀、還、淨的修法及證相。

佛法之探究與實踐 生活

發行人

Murphy
這是我的個人報專欄,很高興認識大家!
收藏文章 1751
訂閱人數 20
點閱人氣 158186 上升

Murphy報的手機版

我參與的主題(/0)

沒有參與任何主題

熱門關鍵字

留言

    目前沒有任何人留言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