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年前 - 一般的台灣工程師普遍存在著一個個性上的弱點,他們不善於表達,也不善於推銷自己,比如說當他們完成一項艱巨的品質改善任務後,卻很少人會認真的把整個品質改善歷程給記錄下來。如果這發在小型的公司,工程師的努力可能大家都看得到,也知道你的實力,可是如果是在大公司,工程師的努力與實力有可能大老闆們並...
14 年前 - 前面的篇幅一直在談論「標準差」是衡量產品良率的一項標準,也是現在許多行業想要滿足客戶的一項指標,但標準差是怎麼計算出來的?現在我們就來談吧。
14 年前 - 經過了前面篇幅的介紹,相信大家對六個標準差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也可能躍躍欲試想要一展身手,不過我認為六個標準差的重點應該是它的過程。結果當然也很重要,但如果沒有經過不斷地腦力激盪、選定目標、擬定對策、執行對策、查核對策效果、制定有效的標準程序,如此反覆,可能就很難嚐到這種高品質所帶來的甜...
15 年前 - 前一篇文章提到了便當專賣店為了執行「六個標準差」以提高顧客滿意度,而訂定了便當送達顧客的時間為11:45~12:15,而便當店的老闆也同意便當如果送得太早或太晚就必須給顧客打七折,而便當店的老闆為了鼓勵員工達成目標,也提供便當費的一成作為獎金給員工。
15 年前 - 六個標準差(six sigma,又稱6σ)原本是製造工廠裡用來改善產品良率的一項目標,它源自於統計製程管制(Statictical Process Control,簡稱SPC)的理論,但現在幾乎已經變成了各行各業滿足客戶的一項指標。簡單的說,符合6σ就代表每生產出一百萬個產品,其不良品必須低於四個(更精確來說是3.4個),...
15 年前 - 早被瓦楞紙箱所吸引目光,是第一次在電子組裝廠當工程師的時候,那時一般業界都還在使用保麗龍來包裝產品,但有些公司已經開始使用瓦楞紙板來當作包材及內襯緩衝物了。 我之所以被吸引,是因為印象中那麼柔弱的紙張竟然可以撐起一片天,而且可以設計出各種千奇百怪的形狀來符合包裝產品的需求,舉凡固定、耐壓...
15 年前 - 在電子組裝工廠的組織裡,一般都會有 IQC (Incoming Quality Control) 這個單位,台灣稱之為「入(進)料管控」,大陸稱之為「來料管控」,其最主要目的在攔檢所有買進材料是否符合圖面規格,以免不良零件直接進入生產線造成不良產出或甚至產線停產。這有點像是機場入境時的海關,用抽撿的方式檢查旅客行...
發行人
上班熊報的手機版
我參與的主題(0 /0)
訂閱報(39)
熱門關鍵字
訂閱動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