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年前 - 「我以為它出去了,」阿德斯馬說。「但只要有一朗在,任何事都可能發生。當你還在懊悔那顆球時,一朗甚至有可能已經站在全壘打牆上等著把球接殺了。能在關鍵時刻完成美技,沒有比這更神的了。」
17 年前 - 現在的王建民,在主投完每一場球後,心裡也大喊著發牌,發什麼牌呢?就是能在先發輪值名單見到他的名字。但在過去幾年,他可是洋基隊裡最有權利說說笑笑的一位,向來不用擔心被除名。
17 年前 - 當郭勇志遭置在被球迷譏為「超渡制度」的讓渡名單中時,鄉民看似一反過去逢勇勇必酸的常態,遍地惋惜之聲,更發動網友在明星賽的票選中灌票給郭勇志,這樣180度的轉變雖然令人訝異,
17 年前 - 敘述起來很有理,但我心裡知道,沒有一條是真正理由。雖然萬般不願意,自己還是得跟自己承認:話說到頭,只不過,熱血已經是一種過去式了。
17 年前 - 棒球比賽場內外的這些人和那些事,裡面有多少彌足珍貴的動靜態「口述/歷史」,值得被挖掘出來和所知有限的球迷大眾好好分享?這不就是最無價的文化資產嗎?但關於這一部分的著墨和思考,台灣和台灣人以及台灣的棒球,又做得夠多且夠好了嗎?我們自己應該心裡有數吧。
17 年前 - 王建民如料進到傷兵名單去了,這不叫人意外,但令人意外的是,竟是因為洋基的不專業?此說法究竟是耶?非耶?
17 年前 - 洋基和紅襪的世仇對抗要進入新球場新紀元,但熱度絕對不會打折。建議大家先去紐約每日報網站上看看以往兩隊抗爭史的老照片們,發發思古之幽情,順便期待歷史新頁。
17 年前 - 完成雙殺的那一瞬間,曹錦輝情緒激動地高舉雙臂,向一壘觀眾席上的象迷大喊「Come on!」「Come on!」,這可以說是全場情緒最高昂的一刻,除激賞隊友以精湛的守備化解危機外,彷若用誇張的肢體語言,正式向國內棒壇宣示:「我已經準備大展身手,曹錦輝的時代來臨了!」
發行人
yoyoboy報的手機版
我參與的主題(0 /0)
訂閱報(0)
熱門關鍵字
訂閱動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