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完了這項國際競圖的展覽,以及更深入閱讀了大批資料之後,我整個人似乎也被牽動著走入了「未來」,和未來可能投射出的人與環境想像空間。腦子不斷浮現出四、五十年後的芬蘭首府,將呈現出一個連外道路四通八達、火車站與機場間暢通相連,地下捷運還能通往赫爾辛基外海的島嶼,整個大都會更發展成為波羅的海以東區域內的樞紐型中心,不僅願景裡的成為世界前五...
一段來自北歐芬蘭音樂藝術活動的話,寓意深遠,道出雖然身為小國,但卻也能在不同領域中一展長才,讓人刮目相看。其中絕非一蹴可幾的偶然之作,而是在民族自省後,不斷的長期扎根與腳踏實地後的成果。
小國與大國的分野何在?如何來界定?以其人口之大小多寡?還是國家進步程度呢?
進步的北歐國家是如何在學童的教育上落實國際化,如何將人文與多元的素材運用於一門學科上。在她們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國際視野,或許真的必須從小開始。
以「見樹」與「見林」的不同分野來敘述芬蘭及一些西方國家的教育模式與我們的差異之處!從「見樹再見林」與「見林再見樹」之迴然不同方式,提供不同的教育思惟與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