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年前 - 「母親」角色代表的定義因人而異,對多數人而言她是你的媽媽、但她可能是你的收養者、她可能是姐代母職的姊姊、她甚至可能是辛苦教養照顧你的單親爸爸,這些人都值得我們在這天給予祝福,那怕是一句「謝謝」。
14 年前 - 「愛的教育」不只是泛指父母對孩子單方面的教養態度和方式,也應該是父母要教孩子怎麼樣愛父母、怎麼樣照顧父母。讓孩子學會愛我們、有機會照顧我們,孩子不只是賦予愛的接收者。
14 年前 - 看著茶山房肥皂工廠的實際生產線,五十幾的年歲附予它層層的歷史面貌,以及滿滿的盛衰故事與文化內涵,聽解說員解說(這小帥哥解說的相當詳細),就像現場看到、聽到、進入到電視中活生生的Discovery節目呢。
14 年前 - 因為王建民的大樹性格和我們的見林不見樹,一旦看到原來大樹也會受挫,向來堅毅諒直的形象絕對受到比一般程度更嚴重的打擊,雖然我相信人生有高潮、低潮相伴,但我們真的要求每個人的形象都如此完美?我們真的需要訂出我們的孩子人生要100分的高標準嗎?
14 年前 - 嚴厲或要求高的老師當然可以讓孩子基礎打的穩,不過如果教學太嚴厲,也容易讓孩子還沒喜歡音樂就討厭去學琴。 花了錢沒學到音樂不打緊,如果花了學費還讓孩子排斥音樂,那就不只是冤大頭能描述的遺憾了。
14 年前 - 我們無法預測自己的父母(或自己)何時遇到重大病痛、是否繼續急救的抉擇,我也知道這對多數家人都是禁忌,連想都不能想,遑論談。 但還是想提醒,這是我們必須面對且深思的課題,因為不管我們如何愛我們的親朋摯愛們,每個人都有走下舞台落幕的一日。
14 年前 - 教養絕對是父母的責任,疼愛孩子才是阿公阿嬤的「特權」,讓孩子有機會體驗老一輩人的生活經驗和古早故事,這些都是我們無法提供、又最真實的生命內涵,因此應該容許孩子和阿公阿嬤有「特殊互動」的情境和模式。
14 年前 - 依照現行教育體制信奉的「結果論」,精通某樂器才是王道,不過我一向是過程論而非結果論者,小孩在學音樂的過程中,順勢培養欣賞音樂的能力,例如學鋼琴的過程也是一種自我要求的訓練,如果彈好曲子也是自我信心的實踐,過程的酸甜苦都值得體驗,至於結果就各自造化。
發行人
hxajgun報的手機版
我參與的主題(0 /0)
訂閱報(0)
熱門關鍵字
訂閱動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