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年前 - 教育不是中性而無階級的,窮家庭的教育程度低於平均值,該檢討的不僅是教育機會,更重要的是教育體制與內容為誰服務。
17 年前 - 沒有罪惡感,可能來自沒有是非觀念,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不會在做錯事情時,適時而適當地表達歉意。要先說對不起,再來討論你是故意的,還是不小心的。不小心的,無心之過,當然必須道歉;若是故意的,更應該道歉,還要接受一定的處罰。
17 年前 - 英國知名童書作家、英國廣播公司(BBC)節目主持人麥克‧羅森(Michael Rosen)表示,英國小學的考試機制和目標導向教學不僅傷害了教育,也傷害了兒童的閱讀樂趣。
17 年前 - 全國各地家長大喊「免試、優質、快樂、競爭力」、「救救下一代」、「我要優質12年國教」,希望孩子不要在考試中渡過童年、不要靠在校成績入學,要求教育部廢除基測、讓孩子免試上高中職。
17 年前 - 科學本質就是對分工的特定領域專注而深入;但在科學分工下,若學校教育也比照切割,則學生所學也會傾向窄化、集中。然而社會是一個不易分割的整體;訓練窄化的社會個體彼此之間難免會有較大的距離,於是社會的「離心力」就會增加。通識教育之所以日趨重要,其實是相應於社會離心力漸增而來的。
17 年前 - 我們沒有特別注意這兩個問題是屬於哪個年級的題目(這個不是很重要,因為「百萬小學堂」的題目多半超乎它標示的年級),讓我們感到驚訝的是:達達居然會了這兩題!
17 年前 -
17 年前 - 「老師,我的分數有『些微』的進步。」「些微的進步」是小小的利基點,孩子開始找到欣賞自己的利基點,雖然是小小的分數進步,卻是自信心的一大步。孩子需要的是自信心的建立,不是分數的排序,或是名次的排序。
發行人
杰士特索瑞報的手機版
我參與的主題(0 /0)
訂閱報(17)
熱門關鍵字
訂閱動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