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半夜四點鐘,從格爾木啟程,天色仍舊是一片漆黑,幾顆稀疏的寒星掛在高空上。於夜中仰望高聳的崑崙山脈,彷彿是巨人猙獰的牙齒,排列在天際,發出青白而冷冽幽森的光。
隨處可見崖下因坍方留下碎石,坍方的原因和蘇花公路地質岩層脆弱,遇到大雨或地震便可能坍塌,也和海浪與撞擊岩壁的角度及路段開鑿是否在順向坡有關。不過,大家可能不是這麼在乎這些,因為下面的巨石上,站著一些不知道怎麼下去的釣客。
塔普倫寺建於西元12世紀左右,是當時的統治者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為他的母親所修建的,屬於吳哥文化較為後期的作品。同期的作品如吳哥城(或稱大吳哥、Angkor Wat)、普力坎(Preah Khan)、蟠龍寺(或稱涅盤寺Neak Pean)、塔松寺(Ta Som)等等。該時期的建築特色在於結構雄大,規模宏偉,注重整體的氣勢,雕刻方面較少細微的表現。
這是我和柬埔寨之前六次的緣份。很快地,我即將再次造訪這個多樣面貌的國度。臨行前,種種關於柬埔寨的回憶在我腦海裡一一浮現:柬埔寨人民淳樸靦腆的笑容、地雷受傷男孩第一次使用輪椅時興奮的表情、湄公河水上教堂裡快樂奔跑嬉戲的孩童們、遇到戰火仍然臨危不亂的外國神父修女們、偏遠的落後村莊裡無鞋可穿的孩童們、流動圖書館裡頭殘破不堪的繪本等等。
金門被稱為浯洲、浯江或滄海,它的墾殖可以上溯至1500多年前的東晉時代(西元4世紀)。唐朝時期,「牧馬監」陳淵率領以陳姓為首的12大姓氏到浯洲闢墟定居,開始繁榮地方
醫院是以一座古教堂為主向外擴張,現在還是沿用這座教堂的名字,聖喬凡尼和保羅醫院旁邊還是保留禮拜堂的部份(Basilica dei San Giovanni e Paolo)是祭祀歷代總督的歌德式教堂,前面同名廣場上有一尊15世紀活躍一時傭兵隊隊長德騎馬像。不過就像所有義大利古跡一樣,常常在整修。
在這裡我又目擊了另一個活動,就是書店和設計和音樂的結合,感覺是有點衝突,卻又這麼的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