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的大稻埕因為緊臨淡水河,交通運輸便利,在早期是全台商業的重鎮,在大稻埕眾多的產業中,茶行更是大稻埕經濟發展重要的一環,甚至早期台灣的經濟動脈更有著「南糖北茶」的美譽。
孔廟的建築有它一定的格局,較大的官辦孔廟格局都差不多,檽星門、泮池、戟門、禮學、義路、大成殿、東、西廡、崇聖堂、禮器庫、樂器庫...再加上旁邊的書院、明倫堂,孔廟大致就是這樣。可是因為時代的變遷和戰火的波及,大家現在都看不到完整的孔廟。
三峽祖師廟的本名應該叫三峽長福巖,因為祭祀清水祖師,所以也稱為三峽祖師廟。長福巖雖然不是國家古蹟,不過它在台灣眾多的廟宇中卻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是在寺廟的建築和傳統工藝技術的傳承上,它更是有著不凡的意義,書上甚至給了它「東方藝術殿堂」的美名。
夏日京都最重要的大事要算是七月份的祇園祭了!日本三大祭典之一的祇園祭,不只是兩三天的祭典而已,而是持續了整個七月。在祇園祭的這一整個月,京都就沈浸在祭典的熱鬧氣氛中。
在看晴明神社前當然要先來看一下安倍晴明這個人,看過陰陽師的人大概都認識這位神奇的安倍晴明吧!他就像西方的梅林大師,只是晴明不止是小說上的人物,在平安時代的確有這樣一位有名的陰陽師。晴明大約生於西元921年,傳奇的一生大概是所有小說和漫畫最喜歡的題材,從他謎樣的身世、圍繞他身邊的種種傳說,和他神奇的咒術,都使得晴明至今都大受歡迎!
這次的散步道是從銀閣寺開始,早上我們搭公車32或是100號到銀閣寺(在銀閣寺前下車),從銀閣寺的拜觀開始。銀閣寺不算大,大約要花1-2個小時在裡面參觀,參觀完了銀閣寺後,出來應該就可以看到哲學之道的石碑,我們接下來就是要延著哲學之道一路散步到南禪寺。
喜歡日式枯山水庭園的人,大概也不會錯過京都西北方的龍安寺(Ryoanji)。龍安寺的方丈庭園可是最引人討論,常常會看到遊客在這方丈庭園前一臉迷糊的走來走去。
三十三間堂正式的名稱應該是蓮華王院(Rengeo-in),大約在西元1164年由平清盛所建造而成,不過在80年後卻不幸被燒毀,燒毀後立即就修復重建,到了西元1266年重建完成。此後歷經了幾次的戰火,所幸都能修復完成,三十三間堂保存至今已有700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