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年前 - 聽完身為工程師的紀乃元描述,讓初聞「台灣本土文化書局」名號的鄭惠敏有點不解,不知道這間書店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當下鄭惠敏只應聲「喔」就去了,在那間陰暗的老房子裡,她一度覺得這間書店已經看不到未來。直到回家上網找資料,鄭惠敏才發現書店身世不凡,不禁笑說:「乃元故事講得很爛!」
15 年前 - 「獨立書店的老闆,一定先是個讀者,才可能成為書店老闆。」留著長髮,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出身的廖英良老闆,訪談時吐出這番耐人尋味的話。因此想瞭解東海書苑,須從廖英良的經歷談起。
15 年前 - 我的高雄老家就在碼頭前,從大門只要走十幾步,不煞車就會掉進海裡,童年與堂哥堂姊們在海邊盡情戲耍的記憶,是足以讓今生回味無窮的寶藏。儘管搬到台北住了超過三十年、福佬話講得「很不輪轉」,當別人問我哪裡人,我一定很自然地回答「高雄人」,因為無論從家族聚落或心靈寄託的角度,高雄才是我這輩子能深刻...
16 年前 - 《扭轉新聞》的出版並不容易。它是記者關魚處在台灣眾家主流媒體日益墮落、眾多新聞日益沈淪的大環境裡,克服風波不斷的打擊和挫折、忍受多如繁星的誤解和污衊、挑戰自我深沈的恐懼和孤寂、按捺個人偏好的率性和自由,用長達十三年半的職業和志業工作生涯才累積而成的心血。
16 年前 - 我認識的無數記者與前記者中,關魚可能是最奇特的一個。 新聞工作需要熱情,在這個充滿無力感的年代,我很少看到比關魚還熱情的記者;新聞工作需要正義感,我也很少看到比關魚更有正義感的記者;新聞工作需要專業能力,我愈來愈少看到跟關魚一樣重視專業能力的記者;新聞工作往往還需要行動力,我更少看到比...
16 年前 - 台灣真的有很多熱情善良又認真打拼的老百姓,包括我有幸採訪的好人典範、有緣相遇的多元好友、有心鬥陣的新聞同業。借助他們的力量,我常得以將「投入獨立媒體工作志業以來的不安和恐懼」順利驅離,繼續抬頭挺胸走在改革台灣媒體的荊棘路上。
17 年前 - 「如果有心,走到哪裡都不會失去任何東西。」這部小說到此為止,看來就是一部唯心論。光這一部分,就可以讓教育界人士大做文章,告訴青少年,要認識你的心啊,要用心。心,心,心。
發行人
aboutfis報的手機版
我參與的主題(0 /0)
訂閱報(26)
熱門關鍵字
訂閱動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