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寧也自知,拜耳的新生之路才剛開始,他的挑戰不少。他說,基礎研發人才難尋,各國政府在財政壓力下的用藥策略,對於走高價位發展創新藥物的業者不利,對拜耳都是挑戰。但起碼,從現在拜耳的股價與營收表現看來,溫寧所開出的處方,確實治癒了拜耳人與投資者的頭痛了。
我們的眼光要更遠一點,我們步伐要更大一點,這是中文血統的品牌的世界,也是「中文」行銷手法的舞台。別再做代工,別再裝成老外的樣子或裝親戚去討好老外了。
在可預見的未來,台灣的鄉鎮、企業裡,銀髮日本人將愈來愈多。當台灣本身人口也走向老化、少子時,如何讓他們有家的感覺,也關係到台灣經濟、產業、社會的轉型。
以《2000年大趨勢》等暢銷書的成績,躋身趨勢大師行列的約翰‧奈思比(John Naisbitt),推出新作《MIND SET——奈思比給你11個未來定見》,由《遠見》獨家取得書摘,告訴你11個最佳態度,迎向未來。
因為我做這東西,就是不要回到量產模式。重點不在於賣多少台,而是這些步驟必須一步步非常慎重。一方面是為了佈局未來,二方面是要培養我們真正的推廣能力,包括合作夥伴的能力。如果沒有每一步都這樣做的話,那把產品拿去得得獎就沒了嘛。
她勉勵台灣人不要怕困難,而是要問機會在哪裡,「踏出自己土生土長的地方,一定會碰到很多困難,自信地掌握自己的優勢和價值,才是決勝的關鍵。」
什麼是必須要先做的重要任務?「我會先做對公司比較『敏感』的議題,也就是被我認定是『問題』的事情,」宋煒珂說,會對公司造成影響的負面衝擊或新商機,他永遠會優先處理。其次,因為每個人都是工作鏈的一部分,不能讓事情卡在自己這兒,所以第二重要的,就是「要是我不做,別人就被拖著不能繼續工作」的事情。
美國紐約的全球金融中心的霸主地位,面臨嚴重挑戰。最新一期《經濟學人》雜誌報導,今年紐約股市首次公開發行(IPO)金額,已經被倫敦與香港二地超越,紐約市長彭博疾呼紐約必須向倫敦看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