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是因為制度機制的欠缺而被逼出來的既大量又便宜的勞動力,應該說反映的是一種劣勢,但到今天這反而變成中國競爭力的核心。」而這同時意味的是一個剝削出來的經濟榮景。
這篇文章,算是第一手(比起很多主流媒體)報導了伊拉克人(或者說Bloggers)對札卡維--這位伊國境內頭號恐怖份子之死的反應。
眾所烘托慶典歡娛的同時,也該正視並警覺:「大家現在已經耳熟能詳的全球化,包括了資金、商品、勞動力、資訊、貧窮、恐怖主義與犯罪。好的一面,被討論推銷的很多;陰暗的一面,就會很方便的沒被看見。」
路樹究竟是官僚用來敷衍交差了事,或提升市容讓市民懂得欣賞「每一顆樹各有其自然生成的形貌,理應尊重予以適度修剪。他發現高雄已有不少行道樹建立體系,各成特色,這是高雄人的福氣。」
媒體廉價的反腐敗論述,太過理所當然地供給視聽受眾反覆消費,在「把這個『邪惡的世界』描述為一個不幸的世界,一個可悲的現狀,一個我們無法選擇卻只能適應它的『現實』。」的前提下,也消費掉堅持改革拒絕屈從現實的意志。
「號稱國家上生產力最高,技術最頂尖,報酬最優渥的一群人,難道就只有這樣嗎?還是一切都是高薪的錯,錢可以讓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發現了而不去求真相,知道了而選擇逃避。」竹科人的處境真是無路可進,也無路可退嗎?
政治人物慣以政治手段解決專業問題,把局勢搞混以便讓自己的身段看來高深一些,煽動群眾以致他人受害個人得利的政客若能輕易撇清責任,那我們的監督機制顯然大有問題。
許多企業都標榜「取之社會,用之社會」作為企業形象的必然之一要素,然而,絕大多數企業營利對環境的破壞都是不可逆,且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