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沒有「對」「錯」的問題,只有「因」「果」的問題,有些人把「阿陸仔」當作沒有思考能力的木偶,想把他們當零成本的活雷鋒來操,是否低估了他們?"
正確的理解是促發正確行動的先決要件,「要怎樣讓公司內掌握決策權力,卻搞不清網路世界狀況的老人們了解網路?」則是善用新媒體、行銷工具的最大挑戰。
記者所追求的專業,難道是立論聳動、矯情煽惑、不求甚解地鋪陳一堆混水?「一輩子沒做過生意的記者們別說什麼『台灣之光』、『貧窮小孩沒辦法和王哥哥握手』的假話了,就像大前研一在世界各地演講都要收錢,妳這老太婆不能因為大前研一是妳鄰居的小孩就要大前研一給你免費服務。」
「消費死人的態勢已是喚口盡出,省點,回頭看看自己做了什麼。」是啊,現在你們認為對的事,過去為什麼不做呢?
「陳先生擔任宜蘭縣長期間八年(1981~1989)剛好是我的成長期,從縣內的一個小學生蛻變成大學生,求知慾最強記憶力最好的一段時期,親身歷經了水泥廠污水案、冬山河公園、廢人二、電影停唱國歌、反六輕等事件,對我的人生觀有很大的影響......」「最後反而有點滿意這樣的結局:遠離台北,化為塵土,回歸這片他曾經投注心力的淨土。」
這樣的社論不啻是媒體散佈政爭邏輯,甘為政客愚民打手的顯例:「按照中時這篇社論的邏輯,『反扁的政治運動』,可以,『反貪腐的公民運動』,絕對不行!如果這篇社論的論點可以成立,所有民主國家裡的 citizen watch 組織,都該被禁止了?」
台灣看似荒謬的諸多現實,或許並未全如批判者所意料的那樣在民主制度離經叛道:「激烈的反扁風潮,並不能與『保守復辟』直接劃上等號;相反地,激烈的反扁風潮,正是台灣民主深化過程的產物之一,並且,極有可能就是台灣民主景觀中的新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