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深沉的環境問題 有人關注嗎?」媒體慣稱代為行使所謂知的權利,在切身相關的環境議題,因為無利可圖,所以索性缺席。(或者,冷處理反而是一種有利可圖的手段)
如何解讀平台的定位,將決定新網路經濟的動向:"最主要的差異在於User v.s. Consumer和Content v.s. Media。UGC的U(使用者)和C(內容)兩者,皆以「製造(production)」為念,將價值鍊分為「使用者」和「內容」。而CGM的C(消費者)和M(媒體)則是跳過「製造」的modality,把機制(mechanism)和規模化後的經濟和社會行為(economics,...
嗜血的媒體餵養同樣嗜血的視聽眾,「與其成為騷擾受害者的共犯之一,還不如讓自己的心情平靜下來,在心中誠摯地、默默地為他們祝禱吧!」
為刺激銷量,蘋果日報侵害人權的新聞始終頻繁,「NCC至今沒有任何動作,而另一方面媒體侵犯人權事情也就依然不斷上演」,台灣視聽眾對媒體的壞品味正惡循環地戕害基本人權,「除了體制環境殺人之外,購買蘋果日報的民眾也讓報社有一個順理成章的藉口,讓它可以繼續實施暴行」。
抗氧化水真那麼神嗎?本文追蹤真相疑雲重重,不過「這種還被歸類在clinical trial的東西,實在不應該自己發新聞稿搞知名度,這東西雖然被KI接受,或許只是點子不錯,不見得這就是黃金標準,還讓記者寫什麼獨步全球,電解水的點子也是日本人先想出來的,做出來的結果其實也不是那麼滿意,記者報導前應該多找幾位專家鑑定一下多聽一點其他意見,不要傻傻的人家...
台灣的民生報停刊,美國emarketer的調查數據則顯示:42%的廣告商都覺得報紙沒辦法觸及消費者。「行銷人員也認為部落格或其他線上社群會是未來成長最快的眼球爭奪之地,老媒體完全擠不上前十名」
台灣的網路發展平行而非階層,媒體或者說台北觀點只是一再誤導我們,這並非南北差異,只是對真相深掘印證的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