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問題,是媒體商業化必然產生的結果。雖然我一直到現在都搞不清楚獨家到底有什麼了不起(這裡非指看不起記者的新聞鼻,而是有很多重要的事,且資訊流通這麼快,獨家到底可以活多久?),但主流媒體記者卻得揹負這種壓力,沒記錯的話,除蘋果外,其他媒體若上頭版,記者可領獎金;蘋果以較優渥的薪資做為鼓勵,但相對來說沒有特別產出也就等著被釘。」
爭議至今,一條安全回家的路,有太多解決手段,道路整修、交通管制、鼓勵民眾搭火車租汽車、將砂石礦物改走鐵路船運...等等,都是解決蘇花公路安全的方法,無論官方端上何種悲情說法,回歸問題的根源,還是東部應該如何發展?或者台灣的國土規劃?
「地方新聞,報導各縣市鄉鎮村里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事務,涉及草根民主、基層建設、社區營造、社會福利、在地文化、城鄉差距,是最貼近人們生活、最能呈現多元文化、最能反映在地觀點和弱勢聲音的報導領域;少了這一塊,人們只能看到大台北、都會區、中產階級觀點,民主決策、文化涵養、社會參與都將出現嚴重的闕漏和偏差。」
「最後,我不認為媒體只是一個「企業體」,他比企業需要考慮得多很多。不過,這波裁員行動,讓我發覺,許多內部員工把報社當成「企業」,認為企業裁員是很正常的,也是為了生存。」
「就歷史觀點來說,「中山北路」充滿各種國族想像與勢力消長的色彩。他不僅僅是現在大家所熟知的林蔭大道或婚紗大道而已。你可以在巷弄之間,發覺這些殖民、新殖民的勢力,不論政治或商業的勢力。即使是現在。」
「我們應該都能夠同意「地球是我們的家(oikos)」,但這個家卻不是我們一手建立的,甚至可以說,這個家是我們白白得著的-天空不是我們發明的、土地也不是我們製造的,今日人類如此依賴的石油也不是來自人類的創造,但我們卻享受這一切,而也正因為是白白得著的,所以我們更應該反省與思考我們究竟該如何對待這個家、在這個家中自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