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部落格而言,其實每一個部落格都是一個分散的主體,應該是可以有效切割其與BSP之間的關係的。尤以,線上書籤(如Hemidemi)、專業網摘(如智邦Myshare)或者部落格聯播(如Palacan!)的出現後,實然,已經明顯地削弱了BSP所存在的中心主體性了。」
「什麼是值得關心文化、次文化的人去思考的?最初賦予塗鴉精神的意義所在為何?如果塗鴉事件的討論只局限在傳統、保守的差異的政治思維中,就只是不恰當地突顯了當今藝術史成為了單一目的之市場化或體制化過程而已,而「行動」(無論是在體制之內或之外)的創造意義則蕩然無存。若是如此,又何需再製作一檔名為「塗鴉」的展覽?」
『數據顯示,(台灣)199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13億噸,到了2005年,排放量已高達約2.6億噸,居全球排名第22位。
檢視1998年第一次全國能源會議到2005年第二次會議所提出的遠景,很多目標不但沒達成,溫室氣體排放狀況反而持續惡化。「台灣人口僅佔全世界千分之三,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卻達全世界百分之一,這是大家應該反思的問題。」』
雨註:資訊不是問題,問題在如何整理和呈現資訊,反應也不是問題,問題在如何讓反應也能被整理納入有用的資訊中。『不可諱言的,網路世代對議題的快速反應、過濾、動員與集結的確讓我們看到一種游擊戰的可能性。只是,當這種快速動員成為一種奇觀的時候,培力就不再是「如何可能?」,而是「如何持續?」的問題了。』
雨註:沈默的背後,不僅是沈默。「選擇沉默,有沉默的理由,或者只是沒有大聲說出,又或者,沉默之處,有可觀看、討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