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川洋子說:「我希望可以呈現數字的永恆和人類的有限的對比。人類與永恆數字抗衡的的短暫光芒,都凝聚在這八十分鐘內。正因為只有八十分鐘,所以,三個人相處的每個瞬間都顯得十分珍貴。」」
「我在當老師的過程中也真的發現到,唯有當我們能用閱讀的知識先行整理自己的生命經驗,思考一些自己最關切的重要議題,這些知識才可能感動自己。也只有在教學者所要傳遞的知識先能夠感動自己,並且透過這樣的反思過程認識自己人格特質的優缺點時,我們在傳遞相關知識的時候,才有可能找尋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打動聽眾的心。」
「辨認賈平凹長篇小說有一個最基本的套路,這就是他特別喜歡以一件事、一個人把鄉村和城市連接起來,“臨時回鄉”的知識份子已經好幾次在他的小說裏充當主要人物。《高老莊》是這樣的結構,《懷念狼》也是相近的做法。《秦腔》的敘述眼光從來沒有離開過清風街,但小說描寫的卻是兩個世界的事情。」
「我和哥哥的電子信箱裡各還存有一封標題叫「關於你要去的城市」的信,寄件人是老爸。....從佛羅倫斯搬到米蘭,我並沒有特別想家,只是在看到那封信的時候會想到老爸,也終於了解到,閱讀我和哥哥未來要旅居的城市是老爸企圖要陪伴我們的最後手段,因為這一次他沒有辦法再在我們的耳邊碎碎念著民族學、水文地質和季風了。」
「有多久沒有長途行走了?
從兒童時期就開始的遠足、接著是郊遊、爬山甚麼的,然後,然後我們也許有一天會這麼自問,有多久沒有用我們的雙腳長途行走了?一旦我們開始尋索這件事,除了走路的記憶,其他許多延伸的思緒就會接踵而來,然後,我們或許會想到自己的人生行路哩。」
「在我的信仰閱讀歷程中,不可諱言,校園出版的書曾經是我相當倚重的讀物。至少在那個不太多華文基督教出版品可選擇的年代,校園的出版品的確給了我許多信仰視野的開闊與突破。而某種程度上,我也曾經是這些出版品的義務推廣者,無論是個別或是群體中。不過,這一切終歸是要劃上句點,說聲:「相見不如懷念!」」
「翻讀馬世芳《地下鄉愁藍調》時,我一面放著對應的專輯,一面讀著那些關於巴布.迪倫、披頭四、滾石、吉米.漢醉克斯(我一直覺得,Jimi Hendrix譯成漢「醉」克斯比較好)的故事,乃至於馬世芳自己的故事。故事與音樂彼此交纏、互涉,終於生長出屬於他自己的「音樂性文字」。這類將所聽的音樂與成長經驗揉合成書寫的作品,總讓人在閱讀時產生一種專屬作者的節...
「《紐約時報》書評週刊近日選出了2006年度「100本圖書」。一如該報書評週刊一貫風格,大多數入選圖書和市場流行度並沒有關係,《追風箏的孩子》等全球暢銷書名落榜外,而反戰書則受到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