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年前 - 無所依者,則不動搖;不動搖者,得無趣向;無趣向者,則有止息;有止息故,則不隨趣往來;不隨趣往來,則無未來出沒,無未來出沒者;則無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滅。
10 年前 - 本經說明,持三歸(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供養佛及比丘時為他人稱名祈福,常行布施,命終得生天上。
10 年前 - 帝釋相應(2/2)帝釋:忉利天之主也,居須彌山之頂喜見城,俗稱為玉皇大帝。(丁福保佛學大辭典、陳義孝佛學常見詞彙)雜阿含1222經本經舉實例說明慈心的功德。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天、阿修羅對陣鬥戰,阿修羅勝,諸天不如Ӎ...
10 年前 - 本經說明,世尊自悟正法而覺悟,依法不依人。世間的道理也是相同,我們不該根據某人的身份地位而相信或不相信他說的話,應根據事實,推論,來作出正確的判斷。
10 年前 - 比丘尼相應1198-1207經講述:比丘尼在打坐時,魔波旬化為容貌端正的少年,說不實語,想要擾亂比丘尼,比丘尼有正知見(四聖諦苦集滅道,諸法因緣生滅,五蘊皆空,斷愛欲染著可離苦得樂),對魔波旬講述正確的見解後,魔波旬愁憂不樂而退去.
10 年前 - 內心清淨,才能夠除諸惡,內心清淨的方法是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布施(對治慳吝)、起慈悲心。
10 年前 - 本經以六種動物比喻六根,繫縛動物的柱子比喻身念處。修身念處有助於收攝六根,於六塵不貪愛、厭惡、染著。
10 年前 - 剎利相應(2/2)剎利是古代印度四種姓的王族、武士階級。雜阿含1145經本經波斯匿王問佛陀:布施至何處,能夠得大果報?佛陀回答,若要得大果報,要捨離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成就五支(無學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如此得夠得到涅槃的大果報。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
發行人
Murphy報的手機版
我參與的主題(0 /0)
訂閱報(17)
熱門關鍵字
訂閱動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