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該學科學?/潘震澤

應該讓每個學子都在學校教育裏讀完死板板的科學教科書嗎?或者科學的教育還可以有其他的方式與...

17 年前 - 科學其實是個廣義的集合名詞,可以分成以物理化學為主的「硬」科學,以及以生物為主的「軟」科學(數學則是「科學之母」)。物理化學以定量為主,用上較多的數學運算,也比較抽象;生物科學則以定性為主,描述多於量化,比較具體。涌泉在《科月》的文章以〈一知半解,物理真的不好玩〉為題,強調「若不從最基本...

生理人生 親子

一則奇怪的新聞?/DearJohn

就和 DearJohn 一樣, 劣者有時也會覺得納悶, 是不是社會有哪個方面貧瘠了, 所以特別需要一...

18 年前 - 我倒不是質疑這個阿嬤有什麼賣點?以她72歲高齡,還有心思做很多的洋娃娃衣服,的確很特別。只是很奇怪的是,媒體報導就報導,為什麼一定要牽扯到部落格呢?她的孫女充其量也只是用了無名的相簿來貼貼阿嬤的作品罷了,其實這個站看過的人並不多。我更好奇的是,為什麼同一天三大報的澎湖記者會同時發了這則新聞...

遨遊天地任我行 親子

不可承受之輕/王正方

「黃皮白心的香蕉」所面臨的生長處境是怎麼樣的?一個東方種族的小孩在歐式白人文化的國度裏長...

18 年前 - 那天美國電視台重複播送趙承熙的獨白,他揮舞一把鎯頭,不時舉槍瞄準攝相機和自己的太陽穴,盡力目露凶光,耍狠。在看手中稿子轉換眼神之間,我覺察到他的淒苦、惶恐和缺乏自信,心神像是處在最脆弱無助的狀態。這種眼神我記得,青少年時兒子發飆,顯露些許暴力傾向的時候,就是那種目光。一位血案倖存者描述,...

聯副電子報 親子

哪一本該聽誰的?教科書與歷史詮釋權的解放/單兆榮

眾志成聲?抑或眾聲成志?歷史有不同的面向與文化脈絡, 其詮釋自不應執於一端, 少數的聲音也不...

18 年前 - 學生像偵探一樣,由題目的設計,在老師的引導下,一一解讀每一篇文章作者的企圖,學習看清人們的主觀認知,提醒每一個人同情的理解別人的主觀,因為自己也常身陷其中。   我們會比德國人更容易看清希特勒的本質,但看漢人對待原住民的方式也能超然嗎?愛爾蘭問題在學校這樣的點滴指引下,每一代會逐漸減輕敵...

人本教育札記 親子

獸之初、性本惡,人呢?/曾志朗

此文可說是由行為心理的角度來介紹「性惡」說的生物性根由。原來我們心底裏本來就潛藏著原初的...

18 年前 - 他認為在幾億年前就有掠食的行為,而且掠食行為的演化漸漸形成「痛苦–血–死亡」的情緒結構,某些刺激(例如獵物的恐懼表情加上鮮紅血跡,以及死亡前的尖叫聲)和食物下肚後的滿足感相結合,就變成有增強(reinforcement)的作用。這些刺激也就在腦裡形成了三種侵略本能的迴路:掠食相關的侵略表現、憤怒所...

科學人雜誌 親子

發行人

維克拉倫 (verklarung, aka Peter_Lin)
「我習慣以思考所得寫日記, 對時事的看法常常比重大於對自己的看法。對我而言, 自我的思想, 是一像哲學性的想像。//有時, 寧顯以詩來表示模擬難辨的心情物語。不過, 我是有點害羞的, 直指心底的詩的語言, 只偶而在公開的文字中洩露數語。藏私, 是社會化的反面, 卻是個人主義者的天地。」 (民89.)
收藏文章 315
訂閱人數 6
點閱人氣 24360 上升

僻居獨觀的堆棧報的手機版

我參與的主題(/0)

沒有參與任何主題

熱門關鍵字

留言

    目前沒有任何人留言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