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年前 - 聞一多說徐是個「爐子」,梁實秋則曾於回顧中形容他是一把燃燃的「火炬」。徐以胡適之為知己、為處事服膺,胡也以為自己為極少數「完全了解」徐與陸小曼之間的人,他們倆的名字也時而一起成為魯迅與陳獨秀等「圍剿」的代表對象,而胡也因與徐、陸的關係常挨太太的罵(胡太太有時就在訪友面前公然罵起胡來,且連...
19 年前 - 這段話不免讓我不負責任地幻想,如果台灣社會多一些哲學思索,也許就不會有那麼多人思想懶惰,也許就無法讓杜老爺找到罵人思想懶惰的藉口,也許就不會讓許多人看到「頭條新聞背後的哲學思索」時,只看到「新聞」而看不到「哲學」。 如果真是這樣,也許書名就不是那麼重要了;就算新聞挖挖挖到地心去了,也不...
19 年前 - 這時候有朋友從台灣寄來散文集版,那一篇叫〈叩寂寞以求音〉的,是這樣作結的: 我們當然對不起錦繡的萬里河山,也對不起祖宗的千年魂魄;但我總覺得更對不起的是經千錘,歷百煉,有金石聲的中國文字。因此,我屢次荒唐的,可笑又可憫地,像唐吉訶德不甘心地提起他的矛,我不甘心地提起我的筆來。 我想...
19 年前 - 看陳先生形容劍橋與牛津這兩所老大學: 不知是不是一個夢,我好像看到窗前桌上有兩隻古瓶,瓶口插滿了花。窗外是日夜在循環;晦明在交替;風雨在吹打。窗內只有這麼兩隻古瓶沉重的立在褐色的桌上;瓶口的花放著幽香。 這話令人鼓舞,是不是在價值觀如此混亂的時代,仍應有人堅持理想,執著公義,而為...
19 年前 - 作者於作品中意欲表現其自我的意象,是論證過的思想,新的矛盾將此由生。人性的特徵是:眛的,懵懂的。經由學習而開化,獲得知性。 設以人的立場與理性的程序,對環境(自然的、社會的、人倫的)作的觀察,而任由腦中獲得的印象以競爭的方式追求神經元結合上的有選擇性的強化,進而完成重複性思惟與記憶系統(...
19 年前 - 對我來說最可怕的是,面對死亡即將到來的同時,這個愛滋村突顯了人類選邊站的粗鄙,好像向哪個比較強勢的聚落靠攏,人就不會死似的。雖然閻連科三不五時的會安排著那些溫暖情節來扭轉已經對人性絕望,但是這樣的安排,對照著人性的一切,卻顯得無比的諷刺。
19 年前 - 王國維說: 凡是有真感情, 就有境界。 文學就在講一個真。 文藝創作的最終表現的源起, 在於作者的美學感受。閱者透過味覺、旋律、雕塑的空間性、線條的構形, 與人性上的共通感性, 產生了所謂的「共鳴」。共鳴, 一方面是與作者的美學相呼應, 一方面它是因為人的感官「隔閡」而得以產生的、有...
19 年前 - 在前篇所引的 VIVIAN 的話, 其實就是王爾德借她口而說出的。正因為 "unreal rhetoric are delightful", 所以盲從者在情感與意志上不願(而非不能)去認知到謊言的存在。 對盲從的人來說, 即便有一日了解了謊言的不智, 他們也難以否認之, 因為這等於也否認了自己所認同的情感。因此...
發行人
僻居獨觀的堆棧報的手機版
我參與的主題(0 /0)
訂閱報(2)
熱門關鍵字
訂閱動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