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年前 - 若是佔據特定位置人物把該位置所帶來的優勢視為當然,那麼就容易把別人的批評視為攻訐、陰謀論。
19 年前 - 筆者想提醒的是,既然自認為「來自學界」,就請負起教育責任,所說與所做言行一致,大家會感佩這些文化人的風骨;當有權力的人不作為,非要逼到沒有權力的人來採取行動,也就不要感嘆現在的狀況未甚麼這麼混亂?
19 年前 - 許多人質疑,張翠容以記者身份來台觀察,卻被介紹而上台發言,究竟有無媒體的「中立客觀」專業存在?輔大心理系教授何東洪認為,「客觀是報導者跟行動者間 的主客關係,中立則做為所謂職業立場。」他表示,媒體如何擺放自己的說話位置若沒搞清楚,就會一直陷入所謂客觀中立的迷思。
19 年前 - 每個人關注樂生的出發點都不同。但是共通的價值,絕對是善意的。這場遊行絕沒有要脅要拆除誰的住所,威脅要把任何人送進高樓病房,不發車馬費、沒有里長民代會動員遊覽車,更沒有以刻意二分化的開發/保存零和假命題,去愚弄社會大眾與新莊市民。我們所有的,支持我們這麼做的,只有善意。表達真相的善意、對漢生...
19 年前 - 今天的媒體環境依然惡劣,甚至更惡劣,他們封鎖了許多我們應該關心的消息、討論,激化了許多立場衝突言論,卻以新聞自由之名行商業牟利政治鬥爭之實,也許你們也和我一樣承受著「讀新聞系不會覺得丟臉嗎」的眼光,但不一樣的是,你們並沒有壓力責任立場壓制在你們的肩膀上而能去真正的為自己單純的心意發聲實踐...
19 年前 - 樂生/捷運事件中,資源空間的分配選擇,考量的是地方上的可發展性與邊緣性。迴龍地區在「公共建設」的美好口號下,依舊是犧牲的基底。然而迴龍居民仍然巴望公共資源的「施捨」,卻忽略在地資源轉化的可能。一位家住迴龍的大學講師指出,無論新莊建設如何,新莊人就業、就學,都必須也必然往台北跑。「新莊若沒...
19 年前 - 在南部跟人家講樂生這件事,總是會得到這樣的回應「你說的很有道理,不過我又不在台北,我可以為樂生做些什麼?」
19 年前 - 如果你看到這一篇失眠中的碎碎念,又曾經因為任何原因關心過樂生、認同樂生。那麼,也就只剩下一個禮拜了,一段簡訊、一封E-mail、一通電話、一篇文章、與朋友親人同學的一段對話,任何的方法、任何的作為都是最偉大的幫助。
發行人
anarch報的手機版
我參與的主題(0 /0)
訂閱報(41)
熱門關鍵字
訂閱動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