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公告,樂生院區的居民於7天內(即本月十三日)搬遷,如果屆時居民不搬,將由台北縣政府派員張貼30天內執行強制搬遷的公告。如果到時保存問題尚未妥善解決,估計在四月中旬以後,政府就可能執行強制搬遷,並拆除41%保留區以外的建築物。
不同的人喊著同樣的「轉型正義」,內涵會一樣嗎?為何「去蔣化」?從什麼立場「去蔣化」?譴責蔣介石法西斯的人對日本右翼和慰安婦問題的立場有沒有雙重標準?所有喊「轉型正義」的人都要反問自己。
【引述】此次「拆/不拆」圍牆的討論,跟以往「藍」、「綠」對決的情形幾乎一模一樣,再次暴露出「公民」消失不見的危機。政客們總是先佔據「藍」、「綠」兩個極端立場,然後藉由各自的國族召喚,把論述場域中所有的中間位置全都擄掠其下,先淨空「公民」,再取代「公民」,強行做決定,這不正是解嚴前家長父權式的威權政治幽靈,藉著國族的魔咒,在民主的空中飄...
【引述】這篇論文的主題則是探究國內較少人討論,但近來欲發重要的「仇恨言論」該如何處理。同時也試圖引進、介紹批判種族理論(Critical Race Theory)這個兼具思想深度與實用性的法律理論。讓學界認識一下女性主義法學之外,還有其他所謂的「身分取向之批判法學理論」。更期待法界能夠多多學習「從邊緣者的角度思考法律」的思維。
【引述】正義最古老又有效的定義是:「獲得你應得,歸還你所欠」。而實現轉型正義的關鍵,就在辨明誰欠了誰公道,誰該負責。然而它的弔詭在於,我們同時面臨著連續性和不連續性:就連續性來說,我們和過去分享了一些基本文明價值;就不連續性來說,我們對過去威權政體侵犯這些文明價值感到震驚,因此我們定義民主化後的我們和過去不同,我們不該侵犯這些基本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