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述】威權時代所發生的種種不正義,往往既是民主運動的重要推手,同時也對新興民主構成了某種詛咒……我們不難理解,許多現下的政治與道德爭議,都與過去發生的不正義有關。
作者提到【政黨贖罪條款】的主張:「政黨所推舉候選人,當選後若有涉貪情事至解職者,當屆不得再推候選人參選」「政黨提名不能再是無本生意,必須讓政黨付出代價,才能讓政治贖罪概念生根。」
作者不但詳述了一月份發生在英國真人實境節目「名人老大哥」的種族風暴過程與效應,並檢視了種族主義的不同面向,回頭反省台灣:「我們能否從英國Big Brother的種族事件中,學習到多元文化的可貴,用更寬闊的心胸來看待族群差異,並且時時警惕著自己,日常生活的語言可能處處潛藏著種族主義的因子。」(底下的留言討論也十分精彩)
【引述】基本工資一旦要調整,為了撫平資方及經建部門的反彈,並變相與現行社福提繳機制及外勞薪資脫勾,會不會藉此將目前現行以月薪計算的基本工資,改為月薪、週薪、時薪並列的方案,使得基本工資表面提高、實質降低,最值得注意。
到底我們需要怎樣的國際觀?到底台灣應該著力的國際空間在哪裡?台灣執政者乃至整個社會眼中有沒有他者?有沒有亞洲?有沒有世界?阿潑的文章很犀利地追問與質疑。
【引述】打開台聯政治人物的名單,有反對進步勞工法案的資方立委、有種族和性別歧視言論的沙豬委員,更不乏出身國民兩黨的投機政客,除了極個別深耕民生議題的立委外,我們實在看不到這個黨有一絲絲中間偏左的氣味。如果真的要實踐中間偏左,台聯的下一步就絕不應僅僅是改黨名、修黨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