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述】的確,以為建設就是發展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也誠如侯導演所說,台灣的文化,尤其在地的多元文化,才是台灣生命的命脈,粗糙的建設,只造就一個庸俗沒有特色的台灣。
【引述】以觀光之名掏挖土地、興建蘇花高,毀掉東台灣許多獨特的地景資源,這就是蘇貞昌院長拚經濟的方式嗎?如果,這是為了2008總統大選佈樁而做的政治大餅,那民進黨是否該清醒了?因為能用錢收買的民意,從來不是支持民進黨的民意,支持民進黨的基礎,是在於如黨外運動常唱的那首「補破網」,是那些對社會改革懷抱理想的同伴們,是一起補著這破碎的土地、願景...
【引述】藍綠政治人物不從根本問題下手,只想拿最容易操作的統獨意識型態來炒作,以攫取最大的政治利益,也難怪教改到現在問題重重無法可解。
【引述】在60年前的「衝突」之後,「轉型正義」的落實之前,是否有針對「實質面」再做檢討,是否又成為只是知識份子炫然與譁然的口號、是否因大家對歷史的瞭解過於空洞,使得遲來而欲轉型的「正義」呈現了無比的空虛感?我是如此深深地擔憂著。
【引述】在土耳其與希臘接壤的邊界上,有一個大難民營,來自巴爾幹與中東的難民瑟縮在,尋覓和等待新生。 多年前,我企圖走到這個富有歷史象徵意義的邊境,經歷一次國界阻隔之痛,這不但屬於土耳其與希臘之間,同時也屬於我們。
作者引用一段他人的文章引得好︰「未來挑戰教育部長,我期待的是,掌握問題的比賽,而不是那些可笑而無效的人身攻擊。要給杜正勝好看,拿出真正拳擊精神吧」
【引述】「教育公共化連線」透過積極的行動、遊行以及對教育部施壓,才使得2005年學費調漲的大學數量掉到剩10間大學,2006年更僅剩下4間大學與3所技職調漲。然而,面對基層人民積極參與公共事務,表達自己的意見時,執政的「民主」「進步」黨,卻將要求教育經費「民主」分配、教育公共化這「進步」的理念加以打壓,並以違反集會遊行法起訴「教育公共化連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