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年前 - 「中華」郵政工會因為公司改名為「台灣」郵政公司而高聲抗議,許多報紙都刊出了那踹門一腳的照片。這不禁讓我想到經濟發展程度遠比台灣低的越南,他們的工會在做哪些事情
20 年前 - 我讀著這略帶魔幻、並非直述歷史苦難的詩作,感受著女詩人想像的教師卓瑪嘉因,從這樣平凡不過的角色身上,反而觸撫到藏人的歷史傷口,那苦難是無所不在、甚而浸入孩童的夢境。而這樣的歷史苦難,台灣也有,更等待年輕一輩去瞭解,也許,當我們的文學創作以苦難歷史為題時,也能突破慣用的大敘事,找到一種輕寫...
20 年前 - 近年來勞委會將施政重心放在修法、立法,對於增進勞方集體力量對抗資方,卻反而予以弱化,工會淪為政黨附庸的情況日趨嚴重,勞方在勞動力市場上的議價能力越來越弱,這已經造成近幾年來實質工資不升反降的情況,基本工資就算調高,資方私底下要求「共體時艱」,勞方會有實力拒絕嗎?從勞退新制的例子來看,勞委...
20 年前 - 媒體最大的功能是再現,讓事物以一種狀態出現眼前。當樂生的紀錄片,開始在螢幕上流轉,時間開始跨界,生命相互交會。
20 年前 - 感覺到台灣以一種類似黑洞的力量方式,朝自己的肚臍眼縮進去,縮得越來越小,看不到別人,看不到亞洲,看不到世界。只看自己....的肚臍眼。
20 年前 - 這跟美學有沒有關係?有啊.沒有包容,怎麼能夠深刻?台灣之豐富美麗,在於它有太多的歷史糾結跟傷害,以及勇敢地復原.黃薇說啦,"只要能引起撼動的都是美,無論快樂或是憂傷."你只要表層的東西,又怎麼能說台灣要有深刻文化,你只要你認定的那一個文化嘛.搞什麼嘛.稿子怎麼寫下去都是很荒謬的啊.
20 年前 -
20 年前 - 什麼是偏左路線政策呢?恐怕一人一把調各吹各的號。在歐洲也許是社會福利議題,拉丁美洲則是國營事業民營化或貧窮,放置在本地社會脈絡中,至少有三個二大黨長期不敢碰觸的重大政策,可以用來檢驗台聯的中間偏左路線,究竟玩真的玩假的。
發行人
anarch報的手機版
我參與的主題(0 /0)
訂閱報(41)
熱門關鍵字
訂閱動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