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對事實極盡細節化的要求,意義並沒有一般人想像中那麼大。試想,當你耗費一年半載調查人權真相的同時,羅織入罪與草菅人命的事正層出不窮在發生。
從媒體的角度來看,MLB的行銷包裝顯然遠勝中華職棒,台灣球迷寧可熬夜也不願把休閒時光花在進場看球,那是媒體的失敗、中華職棒的失敗,而非台灣球員的失敗。
如果新聞媒體為求爆點,寧可犧牲客觀真相,也要斷章取義製造衝突點,那麼,當記者根本不需要專業門檻,只要道德低落即可。
所有檯面上正確的價值觀,都教育我們不要去比較,但實驗顯示:人人生而好比較。鼓動這種天性,與價值觀之正確去對抗,就是媒體操弄M型化要促成的局面?
聯合報的報導提到高鐵網路訂票比台鐵網路訂票落後,讓人陷入重重迷思。高鐵我沒坐過,也沒訂過票,但台鐵的網路訂票是出了名的爛,實在讓人很難置信世界上有比台鐵網路購票系統更爛的購票系統。
行銷決勝關鍵大致要仰賴有效的溝通,欲掌握流動的資訊進行有效組織,需要的也是一種流動靈活的觀察省思。
新聞局意欲主控國際頻道設立一事,本身牽扯到廣泛政治與媒體利益的瓜分,魚夫一篇以此為題不知所云的時論,讓人不免深深覺得果然權鬥使人變笨、政治讓人腦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