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的概念來自於網路的普遍現象。在網路上我們常常可以見到,某些有號召力的個人,或者是共筆群,在經營某個主題時,往往每日招來數萬人的點閱。這種龐大的人潮,若能與實體書店結合,就能發生許多有趣的現象。」
讀者的閱讀行為有什麼變化呢?用最簡單的說法就是,「閱讀M型化的時代」已經來臨。也就是說,讀者被區分成兩個大類,一種是大眾暢銷書的讀者,一種是類型閱讀與專業閱讀的讀者,而夾在中間層次的讀者,因為人數減少,難以支撐原有的出版書種,所以成為一種風險較高的出版目標讀者。」
阿祥推薦曰:「黃春明高中時候拿椅子砸教官??
這樣一個人是怎麼從閱讀終得到啟發的??
這篇演講真是精彩~~~」
「為什麼閱讀文字?為什麼觀賞畫作?那天深夜的答案是:無非讓自己能像普魯斯特與維梅爾一樣,捕捉生活中的一個片段,讓當下成為永恆的一剎那,聽見潺潺的雨落聲音。」
「新書可貴,因為天地廣闊,知識難得;舊書可愛,因為人間有情,相逢即緣。如今有一本新書,講的卻是舊書之事。一方面告訴你一個科學典範的遞嬗過程,另一方面更帶著你走遍世界角落,拜訪各個圖書館、藏書家,四處追索可能「沒人讀的一本書」的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