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年前 - 一旦決定了妹妹出發的日子,母親在覆蓋著黑布的幽暗燈光下,利用當時算是貴重物資的白棉布做成名牌縫在妹妹的內衣褲上;父親則是用毛筆在一大疊明信片的收件人欄位寫上自己的名字,並交代妹妹「健康的日子就畫個大圈,每天投遞一張到郵筒裡」。因為妹妹還不會寫字。 將那高高一大疊只寫了收件人姓名的明信...
20 年前 - 電影工業強國,其實都有專業又強悍的影評在對話,創作者有膽識,評論者有見識,不論是放砲、回應、接招或切磋,只要激盪,就有火花,這樣的對話才是文明盛世的榮景。如果坊間充斥的都是軟綿綿或孤芳自賞似的影評文字,其實不但反應了評論者的心虛、無能或妥協而已,卻也間接暴露了電影工業的信心不足與殘弱體質...
20 年前 - 『譚家明的電影【父子】,有個饒富意境的英文名:〝After this,Our Exile〞。相對於父女、母子,在原始社會裏,父子關係是緊張化的,同樣具有雄性的掠奪性,對於同一個女人﹝妻子/母親﹞的佔有慾,戀母弒父的希臘悲劇,已經敎會了我們這一課。王文興的《家變》,父親離家後,家才開始像個家。』
20 年前 - 身為讀者,自然可以有其對書的浪漫想像,但身為專業出版從業人員,特別是企劃編輯/叢書主編,對於書則應該抱持著免於價值涉入的態度,放下「文以載道」,才可能開發出更多富創意而又值得一讀的好書。
20 年前 - 『老人不顧命令,緩緩收起琴盒,以清亮明澈的眼睛,望著對方,彷彿穿越了所有的悲哀,慢慢吐出:「此世再也沒有樂音了。」』
20 年前 - 博物館到達觀眾的最後一哩是什麼?文言一點表示是:藝術生活化,白話一點就是:觀眾care什麼,我就包裝什麼,但操作方法須格外小心,以免譁眾取寵、流於表面;近年,各行各業在操作行銷話題,皆偏愛(迷信)置入時尚元素,但往往弄巧成拙,達到媒體效應,卻忽略消費者與品牌精神。
20 年前 - 我認為值得反思的是,為什麼這一批新辭多來自主流西方文化?這個現象是否也反映了全球化年代的西方文化霸權?教育部國語/成語辭典是否也該大量收錄來自台灣各族群語言的詞彙與典故?漸漸地,隨著移民人口持續增加,可預見未來本地中文也將繼續受到各式外來文化影響,而發展出新詞新義。只要是在本地使用流傳,...
20 年前 - 尿斗可以成為公認的重要藝術品,堆積成山的垃圾、棍棒齊飛的巨幅畫面可以在博物館中被公開陳列展示,被視為珍貴文化資產的古物,反而繼續留在博物館的合法性與正當性逐漸喪失。這些例子所突顯的,是即使在傳統認定的精緻文化範疇裡,所謂「正統」或「主流」的定義,也非一成不變;它不斷地因著政治角力、社會變...
發行人
陳雨漣報的手機版
我參與的主題(0 /0)
訂閱報(26)
熱門關鍵字
訂閱動態
留言